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2015年中国社区发展报告:城乡社区发展的五大趋势

[ 作者:中国社区发展报告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11 录入:实习编辑 ]

1 “社区 +”发展模式持续嬗变

“社区 +”发展模式将融合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主体,提高社区的公共服务和治理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空间环境。一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区域化党建持续推进。通过党建加速“社建”,以“大党建”整合社区治理资源会成为趋势。二是政府继续加大在社区的公共投入。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将得到很大提升,社区治理的人、财、物、房等资源瓶颈进一步改善。三是社区民主协商不断深化。社区民主协商的形式和方法将更加多样化,区域协商、小区协商、楼门栋协商、自然村协商等协商治理模式会大量出现。四是“互联网 +”“社区 +”融合成为潮流。五是社区社会组织进入大发展期,社区志愿服务成为时尚。

2 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衡

面向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在农村地区的投入将持续增加,广大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稳步上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实现量的飞跃和质的提升。一是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二是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稳步提升,社区服务内容不断优化,社区将实现公共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三是社区服务主体更加多元。四是社区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一站式服务”“网络化服务”“菜单式服务”“品牌化服务”成为社区服务新标配。

3 社区“微治理”“微改造”开始兴起

社区问题社区居民办,成为新的时尚。社区停车、养犬、垃圾处理、养老等社区常见“微事务”,会有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微治理”“微改造”会层出不穷。由社区居民、“新乡贤”、高校老师学生、城市中产阶层推动的城乡社区更新会不断涌现。一是社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居民参与社区民主协商、公共事务决策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区“微事务”与居民利益息息相关,居民参与既有动力,又有渠道。二是 80 后、90 后逐步投身到社区治理和改造中。三是中产阶层崛起推动社区营造和社区生态改变。一些具有社会行动意识的中产阶层,投入农村社区营造、城市老旧社区更新、社区居民关系改善等活动。

4 土地确权和城乡人口流动继续推动农村社区变迁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会在近几年内完成,这为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个“新的土地政策”,有助于让静态的土地“流”起来,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增加农民在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的主体地位。这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一是农业人口和农村居民继续减少。二是部分农村社区的兴起和部分村庄的衰败并存。三是城乡互动型的新型农村社区会不断增多。一些面向城镇居民消费服务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文化风情、生活体验型农村社区,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5 社区社会责任理念兴起

在社区多元治理的大背景下,为争夺在社区的话语权和对居民的影响力,各类“在地单位”——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商业机构等,开始重视对社区的社会责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一种方式是以区域化党建为龙头,按照“社区大党建”的思路,调动和整合“在地单位”的资源。另一种方式是“在地单位”为追求其在地化利益,通过举办社区活动、提供社区服务等方式,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共决策。社区社会责任在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同时,有助于促进社区关系和谐、营造社区归属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本文节选自《2015 年中国社区发展报告》)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镇论坛中旬刊(2016年11中卷首)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