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古井,老宅……12日,我们一踏进桂家山古村,恍若穿越时空,来到一方历史存封的境地。
桂家山是阳新县富池镇丰山村的一个自然塆,13年来只有一个老人孤独守候。
寻访这个一个人的山村,颇费周折。我们在富池镇上换乘越野车,沿着盘山公路上行10多公里,到达桂家山。海拔400多米的山顶,有一大片平坦开阔之地,非常罕见。
图为:落日余晖,老人挑水而归,生活悠然自得。
图为:夜幕降临,桂训云老人习惯地带上手电筒,将房前屋后查看一番。
图为:桂家山塆前的老槐树,见证历史的年轮。
桂家山是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明万历年间,桂氏族人躲避战乱落户这里。新中国成立后,桂家山塆鼎盛时期有七八十户、400多人。
山上交通不便,缺少耕地。仅有的一点口粮田在山脚下,桂家山人种庄稼得早出晚归。自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人们陆续迁离桂家山。至2003年,偌大的桂家山只剩下桂训云一个人。
儿女们多次劝说老人搬下山,但老人态度坚决,“没有人,村子就没了。”
老人一个人在这里,也活得自在。他每天去祠堂烧香火,将村里公共场地打扫干净,为十几棵老槐树除杂草。老人在村旁开了几畦菜地,支架藤蔓伸展,瓜果飘香。
老人不识字,唯有两件随身品与时代沾上边:一部小型视频播放机,一部旧手机。晚上睡觉前听一会儿京剧。想念儿女时,就打个电话。他每隔一些时日下山把电充足,顺带一些生活必需品上山。
图为:想念儿女时,老人就打个电话。
图为:劳作间隙,老人远眺另一个山头新建的风电场,看到了桂家山复兴的希望。
2013年起,桂家山有了变化。一家央企在这一带建风电场,路一直修到桂家山山顶。人们发现桂家山是一处风景胜地,背靠长江,面朝网湖。富池镇政府借势规划桂家山的旅游,修建基础设施,自来水和电即将接通。从桂家山走出去的族人桂青山看出商机,拿出百万元资金保护古村落。桂青山雇请桂训云老人做些杂活,一年支付1万元的酬劳。
通了路,山下的族人回来也频繁了,桂氏宗祠的香火渐渐旺起来。有的人家将老屋翻新,随时准备回迁。
假以时日,空心化的桂家山,定会热闹起来。
记者手记
把根留住
桂家山古村,弹丸之地,浓缩了人世间的沧桑,我们被它的古韵与原生态所折服,兴奋之余,不免唏嘘不已。
受限于交通与生计,几十年来,村民陆续背井离乡,村落日渐凋蔽,最后只剩下一个耄耋老人坚守。
然而,正是因为这位老人的执著,让古村还留在人们的视线中。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我国出现了不少的空心村,一些村落,已经彻底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当然,这也许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代价。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乡村,是中华文明之源,特别是那些古村落,承载着传统文化之根脉,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村落保护与利用,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题。放眼长远,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生活方式多样化,体验乡村生活、追寻乡愁,会成为一种时尚。
桂家山村落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桂氏先人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一处处遗址,传诵一个个故事。非常庆幸,发电企业发现了这里的风能资源,建设风电场;村里搬出去的能人,回望中突然发现了故乡的文化内涵与生态价值,着手开发乡村旅游,这个风雨飘摇的空心村落,开始迈上复兴之路。
一个老人的留守,是一段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古村重现生机,则是一个精彩故事。
守望乡村,我们共同的责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北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