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豫记新创半年,时光荏苒,这半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惊鸿一瞥,但在这半年里,我们全力打捞河南的记忆,尽心追踪文化的热点,早已裨益世道,温暖人心。
昨天,300余媒体人、学者和商界人士齐聚郑州,探讨一个很高大上的话题“新媒体时代的中原文化复兴”。身为活动主办方豫记的总编辑,杨桐当然要尽地主之谊,于是抖出豫记的老底给大家看,不管能不能见光,就任性了。以下是他的真情告白。
感谢各位师长、乡亲、兄弟姐妹在这个寒冷的天气,从全国各地回到咱老家河南,有来自北上广的,有来自成都、西安的,尤其是来自广州和南宁的兄弟姐妹,你们从温暖的南国跑到这里受冻,你们火一般的热情,始终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我要为你们鞠一躬。
如果要列一个感谢名单的话,这个名单会很长很长,在坐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会为这次盛会增添荣光,今天,我就不一一致谢了。但我想郑重感谢下此次论坛的承办单位,大宋官窑的吕明和她的团队,在不足一周的时间筹备这样一个盛会,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谢谢你们。
在这里,我首先想介绍一下,这六个月来,一直在幕后为大家烹制精神食粮的豫记内容团队成员,他们是张君瑞、文超、韩青和夏晓远,以及曾经在豫记实习现在依然在给豫记服务的郑大实习生蒋瑞东、郑慧琳、吴佳,和河大实习生吴阳、李文博、胡慧颖和高翠霞等。
我还要感谢为豫记提供办公场地和办公条件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咨询研究所,为豫记提供产学研项目支持的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
今天,豫记新媒体在上线半年之后,终于可以通过这样一场论坛,从线上走到线下,面对面地向关心和扶持我们的师友汇报我们的成长。
半年前,那还是一个夏天,我们已经能够感知冬天的来临,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迫使我们转身并转型,所以有了这个新媒体项目的诞生。
豫记是河南籍媒体人的统称,而豫记新媒体,是豫记的一个人文新媒体项目。四百豫记把这个新媒体项目托付给了我,我和内容团队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虽还算努力,但远未做好。尽管任性是被一个用得很烂很烂的词,但我还是要感谢大家纵容我们的任性。
半年后,这已经是一个冬天,一路跌跌撞撞,过程虽有艰辛,但更多的是收获。我们曾经给过豫记新媒体一个定位,“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国内首个乡土社交平台”,在这个口号下,十万海内外的河南老乡在这张精神大餐桌上团聚,这十万老乡是河南乡土的粉丝,也是新媒体的用户。我们团队需要做的,是让这些朋友每一天都能嗅到河南大地的芬芳,触摸到黄河之南的温暖。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知道,关注豫记的人,绝大多数是具有浓郁乡愁和人文情怀的河南人,这种乡愁和情怀,相信在坐的各位也有。而这也正构成了豫记的底色。
这是我们的初心,除了聚合同类,我们还想让漂泊在各地的河南人找到一个精神皈依,我始终坚信,只有认同故乡的人,才能重造故乡。
豫记新创半年,时光荏苒,这半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惊鸿一瞥,但在这半年里,我们全力打捞河南的记忆,尽心追踪文化的热点,早已裨益世道,温暖人心。
作为一个新媒体项目,我们努力地生存,追求发展,但永远不会忘了初心,是打捞消失或即将消失的记忆,这是文化的记忆,乡土的记忆,更是人心的记忆。
我们希望,豫记除了是一个内容载体,更可以延展为一个社交平台,比如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各地非媒体豫籍精英加入了豫记社群的QQ群,讨论包括家乡在内的各种各样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已经有一些人打算携手发展。未来这个社群可能会吸引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在外河南人,他们中的一部分,必将会在反哺和回报家乡方面做一些值得期待的事情。
所以,我们决定举办这样一场论坛,邀请业界和学界的精英共同讨论新媒体背景下的中原文化传播与传承。
我们不能奢望这些工作由外国人来做,由外省人来做。过去的河南,赋予了我们生命和荣耀。我们回报她的,只有记下她正在逝去的美丽和忧愁,把她的明天装点得更加好看。
这是豫记的梦想,也是和豫记同行的合作伙伴们的梦想。我们今天齐聚在这里,正是源于这梦想的感召。这梦想会像种子,跟着我们的脚步,随着四面八方的风,散播在全中国,全世界,给每一个倾听的人,讲述一个美好的大河南。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感谢大宋官窑和苗峰伟董事长的热枕支持,感谢黄牛庄、华豫川让长期漂泊的游子们品尝到的老家味道,祝此次盛会圆满成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豫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