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晏一琳:城归让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 作者:晏一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5 录入:王惠敏 ]

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蔡庄村贫困户付春梅怎么也没想到,年届50岁还能从农民变成“工人”,而且上班地方就在家门口。2014年,从郑州返乡创业的女孩朱婧源,在蔡庄村创办了“虞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560亩土地种植药用玫瑰。2016年,合作社总收入达到100多万元,带动村里30个贫困户实现脱贫。(12月22日 人民日报)

“学了技能回乡,带着乡亲致富。”这是几个“城归”小人物的故事,在他们的人生履历中,有进城务工时的忐忑,有在城市打拼对未来的憧憬,有面临失败时的挫败感,更有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痛彻心扉。不过,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回乡创业,既是自己心灵的回归,也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城归”是一把钥匙,是一把破解乡村空心化的“金钥匙”。起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进城务工潮,让农民有了更多选择,他们可以选择生活方式,也可以选择工作地点,更可以选择未来的职业抉择,而这种进城务工潮在给农村带来务工收入的同时,也让乡村人才在逐步流失,从最初的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到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种战略是对当前日渐式微的乡村发展态势的积极回应。而乡村如何振兴,各地发起了不同的探索模式,有的地方鼓励“市民下乡”工程,有的地方实施科技下乡,而这些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才”这一内核。如何让人才愿意来到农村,回归农村,是不得不完成的一道考题。

河南省虞城县“城归”创业故事,给了我们一些启发:这些生于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具有深情厚谊的进城务工人员,是经过城市培养的人才,他们自己在城市的辛苦打拼历程,是一次积极的人力资源培训,城市提供了工作机会,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更有远见,深知如何将农村的资源变成资本,如何让农村更有发展出路,如何让乡村振兴更有希望。最近3年,虞城县通过实施“凤还巢”工程,陆续有10万人回乡发展,这些“城归”创办各类企业8458家,带动就业5万多人,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达4100人。

这只是城归们行动的一个缩影,相信,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城归”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让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陕西传媒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