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调整产业结构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治理北京“大城市病”的先导和突破口。为此,延庆区坚持早部署、早启动、早谋划,用好“加减乘除”法做好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惠民生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担负起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的职责使命。
在加快疏解上做“减法”,坚决疏解淘汰低端业态
延庆区立足功能定位“疏存量”,严格执行禁限规定“控增量”,累计淘汰退出6家污染企业,关停再生资源回收站点238家,持续削减低端种植养殖业规模,对全区“小散乱污”企业逐一整治,关停取缔。拒绝不符合政策要求的企业申请36家,坚决守住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底线,选择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相关产业,决不搞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新负担。“疏”与“控”双管齐下,实现腾笼换鸟,为吸引高端要素进入释放更多资源和更大空间。
在绿色发展上做“加法”,打造延庆特色绿色产业
借助筹办世园会契机,发展花卉园艺产业,规划建设了现代园艺产业集聚区(HBD),已成功吸引西诺花卉、杭州绿墙等企业入驻,25个产业园区正在改造升级。
目前全区已有328个露地花卉品种,稳定花卉种植面积达1.9万亩,面积为全市最大。积极推动籽种农业、有机循环农业、花卉产业等新兴都市型现代化产业发展,全区42家农产品企业和190余个品种农副产品获得有机认证,成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借助冬奥会筹办,延庆区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体育休闲、文化创意等高端业态,全力打造“冰雪之城”城市品牌。
据统计,2015年以来,延庆区累计接待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游客545.62万人次,实现收入3.68亿元。围绕长城文化带建设,以八达岭长城为核心,深入挖掘区内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休闲旅游,持续抓好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百里乡居、石光长城、隐居乡里、山里寒舍等一批高端民宿相继落户延庆。
在提升发展新动能上做“乘法”,在科技和金融产业上持续发力
延庆区加强与海淀区、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合作共建,共同构筑了长城脚下的创新家园,推进创新家园与科技小镇融合,大力发展以能源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中关村延庆园第三引擎。
目前,园内新能源产业领域总投资超过20亿元。加大光伏系统集成、生物质沼气发电、智能微电网及智能配用电系统等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研发,2016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完成产值40.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1%。引进了中农发重点建设基金、国开国寿、凤凰富聚等一批金融基金类投资企业,安心财险公司总部、国旅投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项目、新华家园养老社区等项目也相继落户延庆。
通过创新驱动、园区带动、产城融合、区域协同,强化产业关联效应、转移效应、聚集效应,延庆区最终实现了产业升级的“乘数效应”。
在集约发展上做“除法”,扩大生态优势
服务保障好两件绿色大事的筹办,对延庆全区推动生态持续优化、城乡建设加速、绿色经济后发赶超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延庆区持续强化污染源治理,严守生态底线,扩大生态优势。
“小散乱污”企业治理在市级任务基础上加量37倍,拆除违法建设完成任务总数的2.4倍,集中治理“拆墙打洞”行为和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全面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在疏解整治的同时,注重巩固提升,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监管,防止反弹回潮,并加大腾退空间“留白增绿”力度,补充和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目前,已完成1.44万平方米。
在去年规范提升33个社区便民服务网点基础上继续规范提升60个,并在新城范围内打造“10分钟便民服务圈”。将燃煤清洁化作为重点工作,狠抓燃煤锅炉改造和农村散煤改造。强化柴油车管控,强化对本市及外地过境重型柴油车的检查检测和处罚力度。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通过推进治污减排、清洁降尘,出台烟花爆竹禁限放、露天烧烤禁烤等政策,控制大气污染源。加快推进城西再生水厂建设进度,稳步推进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及时跟踪反馈,杜绝出现污水回流等现象。
目前,延庆全区“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效果显著,18项工作任务中9项任务已完成,全区任务整体完成率达到70%,到2020年,延庆区还将部署7大项行动任务,计划拆除违法建设24万平方米、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5家、实施棚改项目3个,动态清零无证无照经营和“开墙打洞”等违法违规行为。未来,延庆区将继续把“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引向深入,坚持生态涵养区的定位,不断强化生态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实现首都生态文明看延庆,把延庆打造成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最靓丽的一张“金名片”。
作者单位:延庆区委宣传部、延庆区发改委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农村经济2017第九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