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5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元年,各种“模式”纷纷登场,就是其中一个阶段性成果,也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县域弯道超车,后来者居上。
进入2016年,天变了,就连阿里巴巴都说“PC已死”,移动互联网崛起,社群经济各行其道,Buy+横空出世,O2O方兴未艾……县域经济尚处于少年期,面对着条条大路的选择,一切变得“无限可能”。
1、千县千面
更多创新模式会涌现,前期部分模式难免会退却光环。模式是干出来的,不能靠预设。现有的所谓模式的背后,都有别的区域难以复制的元素。在国家政策红利的推动下,在新技术与商业逻辑的快速迭代下,2016年的县域经济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基于当地的资源、人文、产业及决策者的独特禀赋,千县千面的局面指日可待。
2、电商扶贫
毫无疑问,“十三五”期间,“扶贫”是重中之重。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领域的有效抓手,正得到各级政府的空前重视。各平台电商,如: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都推出了自己的计划。2017年国家大力支持农村电商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电商扶贫政策。
3、智慧城乡
不是非得将产品卖到全中国才叫电子商务,本地生活一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正在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县域的餐饮、娱乐、出行、医疗等领域的互联化,可能会比我们想象中的速度还要再快。而同时,涉及城乡的“居民办事不出户”、“农民办事不出村”,都将有变成现实的可能。
4、生态建设
就如农村淘宝提出的致力于农村电子商务生态体系建设,县域政府将会意识到,仅靠表面的一两项活动,不足以推进本地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从品牌打造、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及溯源技术应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到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业发展,才是县域拥抱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基础。
5、社群力量
围绕乡缘、亲缘、血缘关系,构建县域自身的各种社群,将成为推动县域电商的中坚力量。“谁不说俺家乡好!”为家乡代言,会成为更多农民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个有效突破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在技术层面解决了县域社群发展的时空跨越难题。
6、品牌唤醒
没有品牌,就不可能解决县域产品的溢价销售问题,就不可能实现更大范围的品质保障问题。移动互联网、社群经济,都为县域品牌打造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渠道支持。而县域政府为营销“地域”本身,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公用品牌的打造中来。包括“丽水山耕”等成功案例,会激发更多县域政府对品牌打造的积极性。
7、农旅融合
长江流域以南的省份,本来在民宿与农家乐的发展方面就有相当的基础,尤其是“美丽乡村”项目在国家层面的推进,涌现出了不少“农旅融合”发展的成功典型。本着“吃得好、住得好、买的好、带得好、送的好”的理念,相信农旅融合会在今后几年成为旅游电商的一股新势力。
8、小芳网红
在粉丝经济时代,“网红”现象不足为奇,自媒体、自明星还会持续“热”下去。相较于一线城市,以“讲好故事、传递价值”为基础,县域一样可以推出更多的“小芳”成为“网红”—善良、质朴、健康、阳光,是永远的“正能量”。当乡村生活都开始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村里的“小芳”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这几点看,县域电商发展的前景还是很美好的。县域电商的发展,县域新经济的建设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县域的真实情况发展电商,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县域的电商发展特色道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华北农村电商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