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多年来,“湿地”这个名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的频率较高,世界上一些从事“湿地管理与研究”的专家、学者都纷纷呼吁要加强对地球上湿地的保护,国际上著名的民间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为保护我国长江流域的湿地生态环境,每年暑假期间,都会组织全国各高校的一批在校学生组成“湿地使者”,奔赴长江流域各个地方,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与湿地保护的宣传活动,让当今大学生参与到湿地保护行动中去,一些大学生,因能成为一名光荣的“湿地使者”,尽自己的能力为湿地保护做一点贡献,而感到无比自豪。我国政府早在1996年以前就将“湿地保护”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国家林业局设有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指导全国的湿地保护工作,湖南省的湿地保护工作由湖南省林业厅主管,各市、县的湿保护工作由各市、县的林业部门和各个“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
 
    一、湿地概述
 
    然而,究竟什么叫“湿地”呢?在这里,首先有必要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是被定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积水体。《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国境內,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內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內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截至目前,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已达30处。我们湖南省洞庭湖区域范围内就有3块国际重要湿地,分别是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其实,中国独特的湿地何止30处,许多湿地因为养在深闺无人识,至今仍无人问津。
    地球上有三大生态系统,即:森林、海洋、湿地。“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時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強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二、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湿地的功能和效益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功能可具体分为以下的13个方面。
   (1)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2)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3)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4)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
   (5)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6)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7)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8)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9)保持小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10)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湿地是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场所,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物种。
   (11)航运:湿地的开阔水域为航运提供了条件,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此。
   (12)旅游休闲: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13)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湿地还保留了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场所。
 
    三、国际湿地保护概况
 
    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全球范围内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使得许多物种已经灭绝,还有不少物种处在灭绝的边缘。
    世界湿地保护经历了湿地过度开垦和破坏、湿地保护与控制利用、湿地全面保护与科学恢复3个阶段。世界湿地的破坏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破坏到保护的过程。例如,尼日尔、坦桑尼亚等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湿地面积都减少了50%以上;美国损失了8700万公顷的湿地,占54%。农业开垦和商业性开采,英国的泥炭湿地消失了近84%。我国以洞庭湖为例,解放初期的10年中,洞庭湖进行了3次较大的围垦,先后围成了大通湖和西洞庭蓄洪垦殖区及并垸、并围、合流,1949——1975年,湖区重点围垦19处,面积达16.23万km2 ,使湖泊水面由解放前的43.5万km2缩小到目前的26.7万km2。
    湿地面积减少,是世界各国的一种普遍现象。抑制湿地面积减少已成为世界湿地保护政策的核心,一些国家也正在尝试通过立法、政策调整和经济手段解决湿地面积锐减的问题,并在控制湿地面积总量减少的基础上,通过恢复、重建、迁移等方式恢复和扩大湿地面积。
    世界各国虽多重视湿地保护,但由于国情不同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政策也有较大差异,发达国家由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强,国家用于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其湿地保护政策更加完备。 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湿地保护政策,特别是湿地恢复和增加政策方面就相对滞后得多,其基本的政策特点是:湿地保护的立法,以及采取强制性政策遏制湿地的快速消失,在湿地保护与恢复方面也开始采取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通过建立保护区等形式对重要湿地加以保护和恢复。在我国湿地保护政策体系建设中,不仅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从发展的角度,本着人与自然相协调和可持续的原则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湿地保护政策体系。
    我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总体目标指出, 到2030年,使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湿地恢复工程140.4万公顷,在全国范围内建成53个国家级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科研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区保护、管理、建设体系,使我国成为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先进国家。其中从2004年到2010的7年间,重点要划建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国际重要湿地,建设油田开发湿地保护示范区,开展富营养化湖泊生物治理;实施干旱区水资源调配和管理工程,退耕(牧)还泽(滩、草),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实施生态移民以及进行科研监测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四、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汉寿县境内(目平湖),是1998年元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其总面积35680公顷,其中永久性淡水湖面积21710公顷,占湿地面积的81%,人工湿地包括水产池塘、水塘、灌溉地、农用泛洪地,面积3466公顷,占湿地面积的13%;永久性的河流面积1784公顷,占湿地面积的6%;保护区核心区面积7000公顷。2002年元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仅有的30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地处沅、澧水尾闾,它不仅承接沅、澧二水,而且吞吐长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汉寿县南部低山丘陵区的沧水、浪水、龙池河、烟包山河等8条河流也由南向北流入西洞庭湖,使得保护区内洲滩密布,江湖交错,水域辽阔,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湿地景观,“涨水成湖、落水为洲”是其主要特征,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一个典型的过水型湖泊。本区拥有河流、溪流、湖泊、苔草、芦苇、泥炭、沙滩、水稻田、山塘、鱼池、防浪林等多种湿地生态类型,区内发达的水系,巨大的洪水吞吐量,使得其稀释自净能力特强,构成了本区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演替过程。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保护区内有维管植物87科,260属,416种,沼泽植物以芦、荻为主,洲滩则是以禾本科、莎草科为主的大面积草甸植被群落;有鱼类8目19科109种,在生态组成上,具备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所特有的四种典型的生态类型,即湖泊定居型、洄游型(江海洄游)、半洄游型(江湖洄游型)和溪流定居型,其中中华鲟、白鲟为国家一级保护鱼类;有鸟类17目47科207种,珍稀鸟类有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游隼、大鸨、中华秋沙鸭等7种,均为国家一保护鸟类,属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白琵鹭、鸿雁、卷羽鹈鹕等20多种。
    2006年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与原汉寿县湖洲管理局合并,成立了新的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原来的正科级升格为副处级具有行政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保护区管理局的职责是:
    1、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制定和实施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行使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职能;综合协调管理范围内水利、渔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工作。
    3、组织编制保护区发展计划、规划,实施保护区的功能建设。
    4、组织实施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和保护工作,救护和处理送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
    5、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科学研究工作,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
    6、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7、规范湿地保护区旅游秩序,组织开展观光旅游。
    8、调查、处理违反湿地保护法规的行政案件。
    9、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西洞庭湖湿地不仅具有大量淡水资源、农产品、水产品和矿产等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环境效益,在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调蓄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西洞庭湖还是一个丰富的遗传基因库,湿地所保存的遗传基因对保障生物种群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存续,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价值。
    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超强的服务功能,它能够为经济系统提供四种服务:第一,从传统的资源经济学观点来看,西洞庭湖湿地是经济系统中原材料输入的来源,如农产品、水产品和矿产等多种资源;第二,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成分为维持生命系统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包括地表水的蓄积、控制土壤侵蚀、洪水控制、调节气候等;第三,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包括娱乐机会、野生生物观赏、美景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及其他一些与环境使用没有直接联系的服务,如文化、信仰的需要;第四,湿地生态系统还能够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即所产生的残留物、污染物。
    供给水源调节径流。西洞庭湖湿地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水源,过量的水分储存起来并缓慢地释放,削减了洪峰,均化了洪水。湖内河网纵横,水网交错,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能力。湖区湿地植被也能减少洪水流速,从而进一步消减洪水危害。
    净化水质。西洞庭湖湿地具有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当水体进湿地时因水生植物的阻挡作用,缓慢的水体有利于沉积物的沉积,从而有助于与沉积物结合在一起的污染物储存、转化。许多植物如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富集重金属的浓度比周围水体高出10万倍以上,水浮莲、香蒲和芦苇都已被成功地用来处理污水。湿地中的芦苇对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吸收、代谢、分解、积累和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大肠杆菌、酚、氯化物、有机氯、重金属盐类悬浮物等的净化作用尤为明显。
    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提供了基地,因而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水生动物如鱼和虾类,它们将借助湿地完成产卵并渡过幼年期。有时一个对人类没有多少直接价值的野生物种的减少,可能导致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物种的相应减少。西洞庭湖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和5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西洞庭湖416种湿地植物中,具有经济用途的249种,西洞庭湖区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鲫、鳊、鳜鱼等20余种,年产量1万多吨。
    调节气候。湿地调节气候功能包括通过湿地及湿地植物的水分循环和大气组分的改变,调节局部地区的温度、湿度和降水状况,调节区域内的风、温度、湿度等气候要素,从而减轻干旱、风沙、冻灾、土壤沙化过程,防止土壤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状况。西洞庭湖区的空气相对湿度年平均达81%,比环湖丘陵高10%以上。水体的调节作用,缩小了年较差和昼夜温差。芦苇湿地能够大大缓解湿地排放温室气体对环境的破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旅游休闲。西洞庭湖湿地的湖泊、河流旖旎的风光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以其形态、声韵或习性的优美,给人以精神享受,增强生活情趣。旅游者希望看到原始自然状态和自然生境中野生动物壮观的场面,在自然中人的本性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系统和开敞水面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健康状态与两者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另外,西洞庭湖湿地还有许多其它重要功能,如防风、护岸,储存古环境信息,生态美,教科研价值等。
 
    六、西洞庭湖湿地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湿地仅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洪蓄水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忽视了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造成中国大量湿地被破坏。
    所谓湿地功能,是指湿地所具有的保护人类生产活动的作用或为社会、经济、环境所提供的服务,一般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经济学家称之为间接经济效益,如洪地的缓冲洪水功能可以减少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实际上是增加了社区居民经济效益。湿地用途是指具有商品交换价值的湿地产品或资源,通过出售、转让或出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如湿地中的木材、药材、芦苇、鱼类水产品等。湿地所产生的效益在所有自然生态中是最高的。据美国科学家研究,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价值达4000美元至14000美元以上,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
    西洞庭湖湿地是整个洞庭湖湿地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长江中下游湿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李姣编著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研究成果表明:
    1、洞庭湖湿地直接使用价值为94.46亿元/年。其中,植物资源总价值为6.15亿元/年;渔产品总价值为4.81亿元/年;供水和蓄水总价值为83.50亿元/年。
    2、洞庭湖间接使用价值为:198.43亿元/年。其中,洪水调蓄的总价值为37.12亿元/年;科考、旅游的总价值为29.33亿元/年;植物固碳放氧的总价值为24.63亿元/年;净化水质和降解污染的总价值为87.72亿元/年;栖息地功能的总价值为19.63亿元/年。
    从上面数据得知,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总价值量为292.89亿元/年,其间接利用价值是直接利用价值2.1倍,可见,洞庭湖湿地的环境价值比资源价值大得多。
    西洞庭湖湿地面积约占整个洞庭湖湿地面积的13%,按西洞庭湖湿地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为整个洞庭湖的13%来计算,所以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总价值量为38.0757亿元/年,其中直接利用价值为12.2798亿元/年,间接经济效益为 25.7959亿元/年,由此可见,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是十分可观的,因此在开发利用湖区湿地资源时,必须注意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符合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特点的开发方案,实现湖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七、汉寿县域经济的发展前景
 
    什么是县域经济?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所谓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汉寿县地处洞庭湖西滨,是一个水的世界,外通沅江、澧水,更兼有坐拥有美丽的“聚宝湖”——西洞庭湖之便,内有撇洪河等湖汊水库330多个,可谓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湿地资源得天独厚。汉寿曾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甲鱼之乡”、“中国黑杨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珍珠之乡”、“中国苎麻之乡”,这“五”乡都离不开水,离不开湿地,汉寿还有四块重要“水品牌”——中国甲鱼之乡、中国珍珠之乡、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所以汉寿县域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做好“水”文章,只有以湖区广大农村为舞台,以西洞庭湿地为依托,整合湿地资源,做大、做强、做活“水”文章才能体现汉寿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1、大力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业。汉寿西洞庭湖区的中华鳖、鱼虾、鳅鳝、珍珠、河蚌、小龙虾等水产品,早就畅销国内外,湖区渔民的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雄厚,近年来汉寿人还从江、浙一带引种,在西洞庭湖里面养殖大闸蟹获得了成功,汉寿人繁育的洞庭草龟、巴西龟、鄂龟又成了市场上的好东西,而且汉寿的龟苗繁殖成活率比其同行平均高了15%。。目平湖周边万亩以上的湖泊还有青山(垸)湖、安乐湖、太白湖、龙池湖、西脑湖等,这些水面都可用来进行养鱼、龟、鳖、珍珠、小龙虾、大闸蟹等生态水产养殖。以青山垸为例,青山垸退田还湖后的原居渔民在保护区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指导下,从2004年起,在青山垸内进行有机渔业生产,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每年收获有机鱼在100万斤左右,收入达400多万元,参股户年平均纯收入1万元左右,目前,青山垸里出产的有机鱼走俏星城,在长沙各大超市前来购买有机鱼的市民络绎不绝。
    2、大力发展水禽养殖。汉寿——水乡泽国所在,有许多湖面可以用来养殖水禽,如在池塘、哑河、天然大湖面,退田还湖的湖泊、河流、沟港等地除了进行生态水产品养殖外,还可以用来养鸭,养鹅等,发展水禽养殖业,湖区人民养鸭、养鹅经验丰富,成本不高,很容易被广大老百姓接受,是很好的水上项目,合理利用区域内的水资源,立体开发,找市场、上规模,规模出效益,前景喜人。
    3、大力发展湿地畜牧业。西洞庭湖湿地牧草资源十分丰富,产量高。目前,新兴乡退田还湖的桔林垸、大南湖乡撇洪河调蓄区、鸭子港乡目平湖外洲,虽有部分农民利用西洞庭湖湿地丰富的牧草资源来养一些牛和羊,但都是零星散养,缺乏科学管理,没形成气候。由于开发力度不够,没形成规模,导致养殖户难以找到很好的终端销售市场,从而影响了人们发展湿地畜牧业的积性,湿地牧草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白白浪费了,如果对西洞庭湖区湿地中的牧草资源加以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必将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新亮点。
    4、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资料显示,洞庭湖的科考、旅游的总价值是29.33亿元/年,西洞庭湖的科考、旅游的总价值按整个洞庭湖的13%计算为3.8129亿元。西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旅游经济大有潜力可挖。首先,西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又是国家城湿地公园,是人们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同时,西洞庭湖的历史悠久,留有众多人文、古迹,并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是人们游湖怀古首选之地。目前,汉寿县的生态旅游业已经起步,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推动下,县政府把发展旅游业提到了议事日程,于2002年3月成立了汉寿县旅游局,挂靠在汉寿县文化局。作为汉寿旅游业的指导协调部门,经过几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启动了汉寿旅游业,基本构建“两点一线”旅游格局。截止到2006年底,县内旅游企业已发展到了22家,对游客开放的景区主要有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鹿溪旅游度假区、清水湖旅游度假区、农业旅游观光走廊。湿地公园主推游湖、观鸟;鹿溪主推森林观光、度假,清水湖主打高尔夫之旅,湖区农业观光旅游则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主,力推珍珠养殖、加工、销售、农产品采摘、垂钓、水乡舟楫竞技游乐等观赏和参与性项目,来吸引大批游客,汉寿旅游以玩“水”为主,水乡特色的生态游,在旅游市场将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所以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前景十分看好,必将推动汉寿县域内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5、合理开发利用湿地产品。西洞庭湖湿地有着十分丰富的植物资源,达416种之多,在中国湿地植物区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据袁正科调查资料,西洞庭湖湿地植物中,已知具有经济用途的有66科161属249种,其用途较广,包括医药、蔬菜食用、密源、绿肥、农药、园林绿化、食品原料、饲料饵料、固土护坡、油料、纤维造纸、用材、小工业品原料等16个方面的用途。医药类179种,有的为中草药原料,有的为珍贵的药材原,如半边莲、叶蔓荆、鱼腥草等,蔬菜食用类有34种,如莲、藕、芡实、水芹、菱、蒌蒿等,均为市场上畅销的天然无公害蔬菜,营养丰富。牧草资源主要种类为短尖苔草类、狗芽根、牛鞭草、双穗雀稗等禾草类。蜜源类有3种,即紫云英、乌桕、紫苜宿。绿肥类有27种,主要有紫云英、苜宿类、满江红、眼子菜类、黑藻、苔草类等。芦苇更是造纸工业的主要原材料。据原汉寿县芦苇厂介绍,整个西洞庭湖洲每年出产芦苇10多万吨,创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西洞庭湖湿地中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如果加以合理利用,进行药材生产、天然野生绿色食品加工、培植牧场、芦苇开发利用等项目,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总而言之,汉寿——有水则灵,有鱼则名,要做大、做强、做活汉寿县的“水”文章,实现县域经济的腾飞,都离不开水,离不开西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只有把西洞庭湖区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搞好了,才能使汉寿的县域经济迅猛发展,进一步腾飞。
 
    八、加强西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汉寿县域经济的发展
 
    如今西洞庭湖湿地正在进一步的退化,湿地面积正在慢慢地减少,各种湿地资源正面临着潜在的巨大威胁,形势不容乐观,归纳起来,西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威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泥沙淤积。目前,西洞庭湖区虽然没有像解放初期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围垦和围湖造田,甚至有的围垦垸子已经退田还湖,然而,从沅江、澧水上游和长江太平、淞滋二口流入西洞庭湖湿地的泥沙不容忽视。据周松鹤、黄万士等1985年的洞庭湖泥淤积研究资料表明,西洞庭湖(目平湖),1975年和1952年测量资料比较,湖底平均淤高2m,最大淤高达5.4m,主要淤积在北部的天心洲一带,并逐步向南发展,现在,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外湖湖床比内垸还要高许多。
    2、工业废水、农业及沿湖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染源与日俱增,受污染的水域,将严重危害西洞庭湖的鱼类资源。近几年来,汉寿西洞庭湖区的造纸业企业并没完全彻底关闭,排污也不达标,另外还有精麻厂、棉纺厂、糖厂、氮肥厂等一些中小型企业分布在蒋家嘴、洋淘湖、坡头等地,随时都可以向西洞庭湖排入工业废水,而农业生产用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了西洞庭湖。由于污染源的增加,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水中有毒物质浓度提高,危害鱼类生殖生理,导致鱼类繁殖能力下降,自然增殖苗种减少。
    3、湖洲杨树大开发。目前,在西洞庭湖湿地洲滩上植杨树,业已成风,工程造林,规模空前,开发过度,达10万亩以上,杨树而今成了洲滩上的优势树种,改变了西洞庭湖湿地自然植被斑块的结构和功能,打破了特有、濒危物种所需的生态环境及系统结构,杨树的大举入侵,还用横向、纵向的带状配置,切割原始的天然植被自然分布格局,并将其分离成无数的小班块、小种群,使得原始的自然生态景观破碎化,从而加速了西洞庭湖湿地由环境资源斑块向干扰斑块和替代引进斑块的演变,改变了天然植被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造成物种生物多样性下降。这对西洞庭湖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发展以“水”为主的生态旅游都不利,杨树过度开发还使许多优质草滩丧失,鱼类的天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减少,这是一种短期的、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经济行为,不利于西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制约了汉寿县域经济的发展。
    4、酷渔滥捕。西洞庭湖湿地历来就是人们进行天然捕捞的理想场所,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捕鱼方式已经逐渐被电击鱼、炸鱼、毒鱼、“迷魂阵”等对鱼类资源具有毁灭性破坏的捕捞方式所替代。现如今的西洞庭湖中,电击鱼船比比皆是,禁渔期内也屡见不鲜,酷渔滥捕的行为,严重削弱了西洞庭湖鱼类的繁殖群体,掠夺式的渔业捕捞,不仅浪费了宝贵的鱼类资源,而且对鱼类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综上所述,西洞庭湖湿地资源目前面临的巨大威胁,是制约汉寿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除客观制约因素外,更大的破坏是来自人为,人为破坏西洞庭湖湿地资源,对做大、做强、做活汉寿“水”文章大大不力,“水”不显灵,“鱼”将附焉?水中无鱼,湿地资源被毁,县域经济何以腾飞?
    经济与环境息息相关,相辅相承,要发展汉寿县域经济,必须加强对西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因此,汉寿县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应充分意识到资源与环境问题,既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把握资源与环境的问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大西洞庭湖湿地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渔业资源、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提高广大渔民的资源和环保意识;对针西洞庭湖湿资源所地面临的潜在威胁,采取相应的硬措施,加以整治,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环境,从而促进汉寿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飞速发展。
 
    九、与西洞庭湖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与西洞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有:
    1、《湿地公约》,其全名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0、《湖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
    11、《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
    12、《湖南省渔业条例》。
    13、《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
    以上各法律、法规是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的法律依据。
 
    十、汉寿西洞庭湖湿地的管理
 
    为了加强对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的管理,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2000年,县政府专门下发了《目平湖湿地管理通告》,2009年元月,县政府又专门下发了《西洞庭湖湿地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要明确要求,在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协调下,林业、水利、渔政、旅游、环保、农业、国土资源、交通、卫生、发改物价、财政、公安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搞好西洞庭湖的湿地保护工作。
    该办法还明确规定: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内以界桩的形式设置保护区的界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自然保护区界标。保护湿地水资源,兼顾湿地生态用水需要,除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用水和抢险、救灾外,在区域内取水或者拦截湿地水源,不得影响湿地保护最低用水需要,或者截断湿地水系与外围的联系。
    在鱼、虾、蟹洄游通道建闸、筑坝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建造过鱼设施,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严禁在保护区内从事各种狩猎活动,禁止捕杀候鸟,严禁在越冬、越夏候鸟主要栖息地投毒,掏鸟蛋等有损湿地资源和危及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每年4月1日——6月30日,为西洞庭湖水域禁渔期,禁止在区域内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密网,禁止捕杀、伤害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动物,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强占、承包西洞庭湖天然水域从事渔业生产。
    禁止在核心区、主洪道栽种杨树和芦苇等高杆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必须遵守湿地保护法规。禁止围湖造田,已退田还湖的区域禁止新建居民点,或者永久性建筑物,退出后的旧房、旧宅基地必须拆除,禁止移民返迁。
    总而言之,保护区管理局将严格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省、市、县的地方法规、规章,来管理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的湿地资源。依法在西洞庭湖湿地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来阻止湿地进一步萎缩、退化,从而保护好西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汉寿“五乡”和4块重要的“水”品牌,大力发展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湖区的生态水产品养殖业、湿地畜牧业,湿地产品加工业,来促进汉寿水乡特色县域经济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