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们到一个陆姓父子两人的精准扶贫户家里调研,正赶上其家里的一桶蜜蜂正在“分桶”,我们叫他们赶快找桶把蜜蜂养起来。其父亲有养蜂经验但年龄大手有残疾,儿子因害怕蜜蜂蜇而犹豫不决。我们给他们讲道理、算经济账,并且给了300元的买桶钱,他们答应晚上把蜜蜂装进桶里养起来。据事后了解,蜜蜂还是飞走了,并且这是今年的第三次。据估算他们家今年至少“飞”走了5000元以上。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改革开放近40年来,温州人依靠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和精明的市场意识敢闯、敢干,使温州从浙江贫困地区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富裕城市。所以说,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守旧,缺乏“市场意识”。以上我讲的故事中的父子俩其实并不懒,但他们心中只有“庄稼”。他们精神并不贫困,缺的是“市场意识”。
贫困地区之所以落后、贫困户之所以贫困,其中缺乏“市场意识”是很重要的原因。比如有的党员干部不以市场为导向“瞎指挥”,导致扶贫项目“水土不服”、投资打“水漂”;有的服务意识不强,或者为官不为,或者当“拦路虎”;有的招商引资生怕“肥水外流”,搞“开门招商、关门宰客”,或者对待外资内资搞内外有别,外地客商是“座上宾”,本地投资者坐“冷板凳”。
又比如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是眼睛盯着“专项资金”,遇到问题和困难“不找市场找市长”;有的没有合作共赢意识,双方博弈的结果往往“受伤”的是农户(贫困户)。
又比如有的贫困户缺乏进取意识,仅仅满足于小日子过得去,认为“钱多多用,钱少少用”,不想闯市场;有的缺乏风险意识,怕栽跟头怕吃苦,认为“还是四平八稳的好”,不敢闯市场;有的不了解市场“跟风种地”而“血本无归”,不会闯市场。
意识决定行动。现在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解决“市场意识”的缺乏问题。贫困地区的党委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的教育,党员干部要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考察学习以及实践锻炼等方式增强市场意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除了采取宣传培训、政策引导、典型带动、劳务输出等方式来提高贫困户的市场意识外,最主要是利益驱动:即采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扶贫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使贫困户搭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顺风车”而脱贫致富。贫困户在这个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市场意识。
(作者地址:四川省万源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