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雁过拔毛己莫为

[ 作者:袁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27 录入:19 ]

利用惠民资金过手的便利,陈刚这位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财政所的副所长,悄无声息地把手伸向涉及2万多农户的补贴资金。不过一年多时间,中饱私囊的资金却多达77万元。(5月26日,人民日报)

前几天大太阳,正是晒油菜籽的好天气,于是在谷场上帮着打扫,翻晒菜籽,一斤菜籽能卖3元钱,一片田慢慢手搓几天,爆了800斤的菜籽,头年下半年撒种,辛苦半年,收入2000多元,这是一位60岁的老农的种植收入。为了帮助农户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国家下发了各项惠农补贴、补助,目的就是帮助广大的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总有些人会向基层惠民资金伸手,绞尽脑汁只为了在鸡脚杆上刮油、蚂蚱腿上割肉。

为什么“雁过拔毛”式腐败频繁出现呢?究其原因,还是思想上有问题,有的基层干部认为办事收点辛苦费很正常,有的甚至把能够套取国家项目资金当成有本事。思想不以为然,行动就会肆无忌惮。首先,还是要从思想上做好“防微杜渐”,教育一大批。加强对乡镇、村社干部的思想教育,清楚认识自己是群众的“管家”,不是群众的“当家”;清楚认识村里的钱是集体的,不是自己腰包里的;清楚认识手中的“权”是群众赋予的信任,不是自己对群众的约束。其次,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规范一大批,从“微小处”入手,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作用,制定好“游戏规则”,先说好后不乱。再次,必要的时候“杀鸡儆猴”,震慑一小批,大公无私的人确实很少,严处违纪违规人员,用处理结果打消部分侥幸心理。三步走,规范行为,避免“雁过拔毛”。

要知道“雁过拔毛”的前一句是“风过留痕”,一切的贪腐行为都会有痕迹留下,成为处理贪腐的证据,抱着侥幸心理贪“小便宜”,最后终会摔“大坑”。任何贪腐,要想人莫知,除非己莫为。

作者单位:乐山市市中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