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扶贫开发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
近年来,党群同心,举国上下精准扶贫的力度不断加大,精准脱贫的信心不断深入人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指日可待。我们看到,一批批党员干部俯下身子,沉下心,助推一批批贫困户如期脱贫。但随着扶贫的深入开展,一些干部打着精准旗号,绞尽心思,制造出花式走心扶贫。“装儿子”式的假扶贫、“走读式”、“挂名式”扶贫等各色扶贫模式层出不穷,企图用走心式扶贫替代精准扶贫,当然,扶贫效果也是不言而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可见,扶贫不仅仅需要有担当有责任,更需要牢牢把握精准,切切实实做到精心。
笔者认为,精准扶贫,贵在精心。精于心,始于行,通过真抓实干,量体裁衣,让贫困老百姓真正富裕起来。
一是情系百姓,不忘初心。“精准扶贫、不落一人”,需要扶贫干部倾心以对,用心扑在扶贫工作上。要做到忧其所忧、急其所急,想方设法为贫困百姓排忧解难,使之感受到帮扶的真诚与可信,从而增强信心、鼓足干劲,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扶贫项目建设中去。
二是敢于扶贫,重在恒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精准脱贫不可急于一日之功。要正确认识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不急于求成,真正躬耕于百姓间,沉下心,找准方向,不惧艰辛,在磨砺中,找到成功的路子。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真正做到帮扶对象不脱贫,结对帮扶不脱钩。
三是别样扶贫,贵在精心。精准脱贫,重在精准。我们的扶贫干部,要深入一线,拒绝“挂名式“扶贫,将贫困百姓的疾苦置于心间。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式的精准扶贫。要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敢于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真正为百姓找到致富的“金点子”,撬动致富的大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