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的主人公是广西省梧州市的一位古建筑工艺匠人,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一起走近他!
1
三月,正值雨季,岭南地区依然湿冷。望着窗外晰晰的春雨,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童年记忆。同样是雨季,瓦檐滴水一条一条的,仿佛水晶做的水帘。水落下来滴在青砖或大理石做的石线上,形成一个个小酒窝,溅起来的水花像跳跃着的音符,和着雨水打在瓦面上的韵律,仿似一首古老的音乐,在吟唱着逝去的光阴和遥远的乡愁……
2
我的家乡坐落在广西南部的一个群山环绕,溪水潺潺的小山村里。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散落一个小山坡上,青一色的瓦面,青一色的泥砖,在有雾的早晨,便宛如一幅水墨画。我自小就住在老房子里,直到出来工作。后来才知道她还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古建筑。每一幢老旧的古建筑,都像一个慈祥的老人,给予了那个年代许多孩子欢乐的童年,包容着生活中所有的繁琐碎事,见证着每一个家族的兴旺浮沉。她以博大的胸怀容纳着所有的喜怒哀乐,她以坚韧的精神承受着百年风雨,她以不太强壮却异常牢固的身躯传承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如今,她正慢慢老去,沧桑的身躯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风雨;如今,我们住进了钢筋水泥楼里,装饰也比老房子豪华许多,看似幸福,但心里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是的,老房子的那种亲切感,那种传统的情怀是现代建筑怎么也装饰不出来的。物质文明一直在进步,但传统文化的身影却渐行渐远……
3
人生总是由许许多多的偶然连接起来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步入了民间工艺的殿堂。先学的是白描,然后木雕,然后泥塑、灰雕,直到现在,成为一个专业的古建筑工艺匠人,主要从事木雕灰雕壁画等工艺。时光匆匆,从学艺之初至今也已有十余载了。第一次接触古建筑工艺,是参与修复一间老祠堂,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这是一栋典型的岭南风格古建筑,三进土木结构、青砖朝面、雕梁画栋,工艺方面主要是修复一些残缺的木雕花板和灰雕,还有剥落的壁画等。当我第一次面对这些前辈留下的手工艺时,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心情一点也不夸张。虽然这些木雕花板上面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虽然有些地方残缺了,但丝毫掩盖不了其精湛的技艺所散发出的光芒与魅力,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浓郁得像一坛陈年老酒,醇香、沁人心脾!屋脊上的灰雕神兽炯炯有神、栩栩如生,雕工非常精美,但又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然大气。墙上的壁画古朴有味,线条极其流畅,有的色彩虽然已阵旧,但更显其古香古色。这每一刀一凿、一笔一画都能感受到那一丝不苟的匠心独运,甚至感觉得到雕琢细微处时那屏着呼吸的脉搏跳动!心灵的洗礼来得如此猛烈,以至于多年后记忆犹新,从那一刻起,我的心就被古建筑俘虏了。我们的祖先用他们无比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这些精美的手工艺,经过一代代工匠的努力和传承,成就了今天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呢?
4
做工艺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一颗匠心,绝对做不出精美的手工。这颗“匠心”是如何练出来的呢?俗话说:“慢工出巧匠。”一个“慢”字诠释了匠心的含义,有耐心、恒心、细心方可拜见匠心。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种手工艺的练成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急躁,而是来自长年累月的积累和默默无闻的苦练。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匠人才有深刻体会,特别是在学艺之初,如不能忍受那种枯燥、孤独的煎熬,根本无从学起。所以这也是许多民间工艺渐渐流失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愿意做这种又苦又累的活。还有一个就是做民间工艺的活不好找,就业难等因素造成了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局面。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学者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上写道:“至今为止,世界上真正实现过建筑设计标准的只有中国的传统建筑。”近些年,在民间呼吁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政府积极抢救保护古建筑文物的政策扶持下,我国的古建筑正在悄悄地旧颜换新貌,继续承担着她的历史使命。传统工艺该如何去传承?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面对、关心和反省的问题。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工程,无论是维护修复的古建筑,还是新建的仿古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工艺相比都相去甚远。混凝土预制构件代替了木制结构,简单的电脑浅浮雕代替了生动的手工深浮雕,瓷砖彩画代替了手绘壁画,粗糙烧制的陶瓷神兽代替了手工雕塑,仿青砖的瓷片儿或墙漆代替了原来的清水墙……现代人用无与伦比的“智慧”创新了传统工艺,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诸多的因素造成了五花八门的创新工艺,皆因缺乏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追求,而本质却是成本和利润之间的矛盾,最主要的还是“匠心”的缺失。如此传承,古建筑的韵味与魅力正在我们的手中慢慢地淡去……
5
每一次回到老家,我都要去老房子走一走。老房子历经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加上疏于维护,已破败不堪,看着那些残砖败瓦,一阵阵的失落涌上心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曾见证我的成长,如今她已老去,而我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去年家族就开始讨论要重建老房子了,有的说仿古重建,有的说用混凝土结构重建,至今没有达成统一意见。老房子的命运何去何从?谁知道呢?一如自己的未来不可预见……但我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回荡:即使穷其一生亦契而不舍做一名匠人。我想这将会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像那一代代不留名的工匠,他们把鸟语花香雕塑在民族的屋脊上,把“匠心”烙印在历史的栋梁上,让后代不忘初心,去铭记,去传承。我还有一个梦想:有朝一日亲手建一栋古建筑,让其流传于世,让乡愁不再遥远……
传承古建筑手工艺,任重而道远。需要你、我、他共同来关注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乡村文化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