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针对“有些地方已经达到了“摘帽”标准,却迟迟不想摘帽”时表示,对这一类也是要坚持标准,核心不管是县、村、户要坚守标准,到了标准就应该脱贫,没有到标准不能硬脱贫。(人民网 3月7日)
为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国家为扶贫开发注入了很大精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政策资金很到位,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但近年来各种关于贫困县的戏剧性故事被曝出,比如安徽望江县大肆兴建占地超8个白宫的豪华办公楼,有的贫困县同时又是全国百强县,尤其是2012年1月湖南新邵县政府挂出宣传牌,热烈祝贺其入选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按理说,戴上贫困县的帽子不是拿奖状,不是光荣的事,但邪门的事,似乎戴上贫困县的帽子已被一些地方政府视为一种荣誉光环。
不可否认,一些贫困县确实存在财政困难、发展乏力的问题,这顶“帽子”对于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发展确有益处。但有些地方已经达到了“摘帽”标准,却迟迟不想摘帽”,死活要戴着这顶贫困县的帽子,图的事啥呢?
笔者认为,这背后是利益驱动在作怪。头顶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这意味着众多资源优惠分配,意味着国家大量资金、政策的扶持。正是这“贫困县”背后巨大的蛋糕诱惑,一些地方千方百计地争取“贫困帽”,甚至把争取到“贫困帽”作为重要的政绩,即便是达到了脱贫标准,依然千方百计要保住这顶“贫困帽”,以便继续享受政策扶持与优惠。
可要知道,扶贫资源毕竟有限,每一笔钱必须用到刀刃上。如果达到了脱贫不愿摘贫困帽,继续占有本不该享有的扶贫资源,这意味本该扶贫的地方得不到应有的扶贫,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全国各地的平衡发展。
贫困县不愿摘帽的意图很明显,想继续享受各种扶贫政策,从小处来说,这是一种自私行为,从大处来讲,这是变相的采用不正当手段骗取国家财政拨款、或者补贴的,是违纪违法行为,应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事实上,鲜有该摘“贫困帽”不摘的地方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罚。
如何才能遏制一些地方政府带着“贫困县”帽子却不愿摘下这种怪相,确保把每一分钱真正用到扶贫上?关键在采取改革贫困县的考核机制、建设扶贫县的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贫困县的退出机制三项措施来控制此类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国同步奔小康,只有这样才能治理贫困县不愿摘帽的诟病。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市畜牧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