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报道有些扶贫项目一拖再拖建不下去,比如在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保靖县,有一条全长63公里,途经6个乡镇10多个行政村,建成后5万多群众将从中受益的“扶贫路”,从“十一五”期间立项、“十二五”期间动工,到“十三五”仍未完工。扶贫工作为何会遭遇减速?(中国新闻网)
报道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大众评论:“让他们自己出工来修,你看干不干,不是穷,是懒,是依赖症候群”,“只相信,上梁不正,下梁才歪!”“都把钱挪用到市里炒房炒楼去了。哪里有钱修路!”“穷庙富方丈”等等。媒体的调查报道发现其中原因很多,有的问题解决起来可能难度不小。但仔细分析起来,这些原因相对于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而言简直是微不足道。
一是资金问题。要在崇山峻岭之间,修路需要逢山劈道、遇水架桥,难度当然要比平原地区大,所需资金也多得多,这些客观困难,明眼人都能看到。但在这条“扶贫路”的修建过程中,有关部门机构在订计划、立项目时候,却对这些如此明显的客观情况都考虑不周,导致修路计划充满了漏洞,影响实施进度。二是审批环节。一些政府部门在审批环节上,能够把芝麻粒儿大的权力发挥到极致:不是“负责审批的领导出差”就是“管章的人不在”或者需要“开会研究”。按规定一个小时完全能够完成审批的事项,没有三五趟、五六天时间都很难走完“流程”。
路修不成,修路难度倒在其次,当地政府的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恐怕要负更大责任。只有从项目审批、资金拨付等各个环节逐一筛查,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严格追究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才能早日把“扶贫路”修成“连心路”、“致富路”!
(作者地址:四川绵阳)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