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在扶贫调研时发现几个怪现象。一是,听说上面有领导要来看望困难户,有的贫困户就把值钱点的东西藏起来,领导一看家贫如洗,就会多给钱给物。二是,有的领导到贫困村慰问,要么每家都看看,都给一样的钱物,要么都不看都不给。因为村干部说,“只给几户,你们一走,其他没有给的农户就会马上找村干部要”。三是,有的贫困户好不容易进城找份工作,三天就不干了,为啥?太累。(人民日报)
当前,各地都带着“精准扶贫”的思路,力求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但物质扶贫固然重要,精神扶贫也不可少。没有移不走的穷山,但唯有精神扶贫才能彻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志气,如果一个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已经习惯了贫困生活的萎靡不振,那么给他再多的羊、投再多的钱,都有可能一去不回,变成他们短暂的逍遥的美味。
我们常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其行动也将是迟缓的,什么事情都很难干成。正所谓“人有精神老变少,地有精神土生金”。对于精准扶贫而言同样如此,贫困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是,有的人不仅物质贫穷,他们的精神同样匮乏,精神无力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贫困也在一代一代延续。这让我们看到,在对贫困群众扶贫送温暖的同时,更应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帮助他们摆脱思想观念上的“贫困”,并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他们创造财富的热情,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精准扶贫要做到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更应该了解本地区老百姓的精神状况,要在扶贫过程中引导群众正视现实、树立信心、振奋精神、自强不息。一定要摒弃“慵懒散”和“等靠要”的消极思想,首先在精神上成为一个巨人,再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头上贫困的帽子,这样才显得精神焕发并且未来可期,这也才是小康社会应有的幸福姿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