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许多返乡过节的人都深感红包、吃喝、赌博对亲情的伤害,因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他们还看到了那些因此而导致家庭破裂、生活贫穷的现象。但在很多拥有乡规民约的地方,一股股移风易俗的暖流扑面而来,“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成为大家的共识。(2月9日《人民日报》)
每逢春节,外出打拼的人即使再奔波劳累,也要赶在除夕夜回到家乡、回到家中,这是出于对家乡及家人的无比思念。但当心心念之的家乡被各种不文明行为包围,不良风气肆意蔓延;日思夜想的家人虽然回到家团聚,但却又瞬间围在牌桌上相聊甚欢。这样的现实对比,让一些人对家乡望而却步,也让人们意识到树立文明乡风村风的重要性。
近日,某地城管监察队长嫁女设宴摆放中华烟的新闻在网上持续发酵,当事人表示,这样做是当地的普遍风气。当“八项规定”遇上不良的乡风民风,规定的执行便可能被打折扣,各种违规违纪之举也有可能因此滋生。正因如此,挖掘并放大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对抗当地的不良风气,这既是从外部环境上帮助营造了良好政治生态,从而净化整个社会风气;也是在以文化的力量来进行移风易俗,引导民众积极向上,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以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蓝本,通过制度抑或公约的形式,促使民众达成共识,逐步树立文明的乡风,这样方能筑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防火墙。其一,各地要深挖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多出现过曾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或事。深挖当地历史,找准这些人和事背后的积极含义,结合地方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习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让这些散佚的文明力量重放光彩,成为振兴地方精神文明的基石。
其二,基层党政机关、村居委会要挑起文明建设的大梁。近期,湖北保康县尧治河村的“最牛村规”得到不少网友的点赞。这份“最牛村规”之所以能够成行,正在于当地村委会敢为人先,针对当地出现的不良风气率先制定出管理办法,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显然,移风易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人在前面带路,只有如此,文明建设才有可能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
其三,乡规民约要体现出时代的新要求。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再怎么偏远的乡村,也不可能与外面的世界没有丝毫联系。因而,本乡本村规定公约的制定,也应有意识地参考周边地区,基于各自的实际,不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让规定公约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乡村就像是身体当中的一处处器官。家风照亮了个人前行的路,而乡风和村风,则为集体指明了前进道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红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