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返乡笔记之外的农村面貌

[ 作者:澎湃社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31 录入:19 ]

每逢春节话城乡,自然是由于常居城市的知识分子、中产阶层集中返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农村议题在舆论场中日益缺乏存在感。春节便成了一个难得的观察农村的窗口。这是一种幸运,说明农村没有被遗忘,也是一种不幸,反衬出农村在大多数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每逢春节话城乡,自然是由于常居城市的知识分子、中产阶层集中返乡。近年来,“返乡笔记”渐渐发展成一个流行的文体,主力写作人群有两个:人文社科类学者与学生;新闻工作者。

“返乡笔记”从个人视角出发,可以向公众展示一批鲜活的样本。但笔记体本身就缺乏学术写作的严谨性与新闻写作的中立性,完全借助它们认识农村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再加上个别写作者刻意制造阅读冲击效果,使观察沦为猎奇。

从任何一个村庄都可能“读懂中国”,但哪个村庄都不能轻易代表中国。要想了解农村,光靠春节期间朋友圈里的几篇热文是远远不够的。

农村议题仍然具有相当高的参与度,与其说是因为农村的实际重要性,不如说是因为农村的象征意义。大多数人仍习惯于把农村当作自己的“根”,现代中国一时片刻还挣不脱乡土中国的笼罩。即使一些人执意将农村妖魔化来拔高自己,也说明他们离不开农村这面“镜子”。

“故乡沦陷”之类的情怀文章已足够多。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的乡村,除了作为旅游景观,便只能存在记忆和想象里了。在现实中,我们应该尊重所有人对现代生活的渴望与迁徙的权利,在此基础上关心大变革时代的农村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澎湃新闻 2017-01-2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