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字脱贫”一词甚嚣尘上,引起人们多精准扶贫工作的反思。在一些扶贫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
众所周知,精准扶贫所包涵的内容广泛,要求相对具体细致。有过在农村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同志就会体会该项工作的具体和琐碎。精准有的时候不是一个词形容,体现在工作上就是各种各样的数据。具体会细致到哪一种程度呢,拿收入算账来说吧,贫困户家庭收入来源组成必须体现在月份上,而且每一笔都要记载的清清楚楚。然而,事实上,数据是死的,扶贫的现状确在千变万化。今天可能不贫困的明天可能因为意外而致贫,同样今天是贫困的人口,因为一些外在因素的改变也会脱离贫困线。然而我们具体进行脱贫攻坚工作的时候,检验扶贫成果很多时候是按照一年或者是一个具体的周期来量化。比如说,省级规定一个地方后年脱贫,地市一级为了完成任务又缩减到明年,具体实施县域不得不在应对不同的考核下做出不同的数据,有人会笑着说这不是自寻烦恼吗?但是君莫笑,真正一线扶贫的干部时常被这种情况牵着鼻子走。
数据脱贫的情况大有存在。为了真正显示脱贫实效不为这些数据牵着鼻子走,各级在考核扶贫工作成效的时候要尽量淡化单纯的数字、数据标准,灵活考核内容和方式,多让老百姓说话,多看实际情况,才会有效杜绝数字脱贫等类似情况的出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