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空心房:农村的疮疤

[ 作者:芗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09 录入:实习编辑 ]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因进城务工、经商而定居城市的数量也大幅上升,这些离开乡村的农民人去屋空,年久失修的房子变成了“空心房”,院落周围杂草丛生,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有村民表示,“老房子塌了就塌了,由于是宅基地,没有房主的同意谁也不敢动。即便房主回来,看见自己破败的房子也很窝心,修了也没人住,就那么破破烂烂地搁着。” “空心房”对于农民来说,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已经成了农村风景线中的一道道“疮疤”,急需修复。

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农村“空心房”整治存在几个方面的困难:

思想观念转变难。大部分农村有很多年代久远的祖宗房,相当部分已经破旧不堪,有的已倒塌成残垣断壁废土堆。有很多村民认为老房是祖上家业,有钱就维修,无钱就撂着,总之不愿拆除。极少部分留在“空心房”中的人安置难。留在“空心房”中居住的人中相当部分是困难弱势群体,他们完全无力自己建新房,整治这些“空心房”,对现住户进行妥当过渡安置也成为难题。

宅基地流转分配难。由于“空心房”的宅基地相连紧密,交叉穿插,规划后绝大多数拆迁户不可能按自家老宅原来的位置或原有的面积重新建房,而只能经协调后有偿流转。整治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宗族邻里关系会突现,宅基地流转操作十分复杂。

拆迁补偿定价难。“空心房”改造中具体到每个农户。拆和建、进和出的面积会有差距,这就要适当的差价补偿。出地的漫天要价,进地的精打细算,补偿定价难。

由于目前农村土地产权含混不清,按政府说法是,土地属集体所有的公共财产,而非私有、祖传财产,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然而实际上,拥有一户多宅的往往是那些村干部,要让他们自己退出多占的宅基地,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芗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