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就是要脱掉骨子里的“穷根”

[ 作者:王默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02 录入:16 ]

最近和一个贫困村第一书记聊天,他感叹基层扶贫工作不好做,其中最让人挠头的是,现在一些贫困户“等靠要”还比较严重,甚至有贫困户向结对帮扶干部吐“真言”:好好帮我干,我不脱贫你脱不了钩,还拖你进步的后腿。那种“被绑架”的感觉让帮扶干部很郁闷。(据人民日报)

脱贫攻坚正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不难发现,各大新闻、网站几乎每天都在播报各地扶贫的近况,为的就是相互之间学习成功经验,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正是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这个第一书记的窘困。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干部使劲干,需要被脱贫的贫困户却在一边看。耳边也常听见帮扶干部的心酸,扶贫工作最感到头疼的,不是资金、技术问题,也不是缺项目缺人才,而是那些扶不起的“阿斗”。你让他打扫卫生得些补助,他说工资太低,还没时间;你让他发展养殖,他说没技术,手把手地培训,他自己却不上心。真实情况,他是一个大闲人,啥活都不想干。这样下去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不得不让人深思,贫困户如此自暴自弃症结何在?

笔者认为,“阿斗”们之所以不思进取、不愿意动手改变现状,主要是把脱贫的希望都寄托到外部上,自己拼搏,那是多么苦而麻烦的事情,而“等靠要”,等着别人来“输血”、“喂食”,却是何等轻松、悠闲。

当年鲁迅先生为何弃医从文,其中原委也与之有类似之处。究其原因,从贫困户的角度看,确实存在严重的思想问题。不可否认,现在的贫困户中确实有些好吃懒做、“等着扶、躺着要”现状,骨子里的“穷根”太顽固,总想着自己啥事不干,国家照样会想办法让自己脱贫的。从帮扶责任人的角度看,毋庸讳言,出于帮扶责任制、绩效考核、不称职就召回等压力,为了尽快让结对贫困户脱贫,一些帮扶干部确实存在过多“代劳”现象,真正该用力的贫困户反倒一边站,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旁观者”的角色。

为了帮助贫困户彻底摆脱骨子里的“穷根”,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更是为了唤醒“阿斗”们的精气神。笔者认为,对症下药是关键。首先,加强教育,把好“思想关”。如果一个人的懒惰思想不改变,即使送给他一座金山,也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在以后工作中,要多加强思想教育,组织贫困群众现场参观成功脱贫的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其脱贫信心。其次,改进方法,把好“方向关”。帮扶干部必须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帮助贫困户握好“方向盘”,对贫困村、贫困户建立长久的收益途径。而不是自己主观的“帮干”。同时,给予扶贫贷款、技术指导,推行农业保险等政策措施,降低产业门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从而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脱贫成功率。最后,完善机制,把好“验收关”。不要只盯着最终的结果“不放手”,脱贫要脱的不是字面的“贫困”,而是骨子里的“穷根”。更应该把提高贫困群众发展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帮扶干部不是急功近利、越俎代庖,而是更加注重通过培训与技术指导,来逐步提升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作者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周场社区东升路2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