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送烟送钱就不给盖章,这样的干部就该严厉查处!”日前,湖南省龙山县内溪乡五官村党支部原书记贾高兰因骗取国家项目资金,多次向群众索要“盖章烟”“辛苦费”被查处,当地群众拍手称快。(《中国纪检监察报》)
去年年底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并开列出明确的脱贫时间表,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更是在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大行动。钱来了、物来了,问题也随之而来。扶贫过程中基层干部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一再刺痛公众的眼睛,乃至成为一种特殊的腐败类型。据中纪委网站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8月29日,中央纪委和部分省区市、副省级城市纪委共通报曝光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典型问题25批次、182起;网站开通“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曝光相关问题7批次、701起。
一旦有人多吃多占,则原本紧张的资源立马更加紧张,更不要说以扶贫之名行聚敛之实的盘剥勒索了。有人对贪占500元扶贫款的“小贪”不以为然,殊不知,就是这区区500元,可能是一户山里老乡一年的生活费,这还不算严重?可以说,对扶贫对象的贪占,就是在抢他们手里仅有的一碗饭,就是在赶尽杀绝。扶贫领域之所以屡屡出问题,不排除基层干部的个人素质问题,但关键症结仍在于制度性的权力约束缺乏。一方面,目前的制度体系对官员的内部监督往往呈现压力递减趋势,也即越到基层,压力越小,而官员的自由裁量却越来越大,这也是很多小地方的小官小吏往往显得无法无天的原因所在。加之很多村官本来也并不在公务员序列,政令约束难以起效。另一方面,基层社会中民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也不高,基层官员往往一手遮天,老百姓很难获得知情权,更不要说民主监督干部了。当老百姓仍处于零散的、土豆般的原子状态时,显然没有办法抗衡基层干部。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我们的基层干部是否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需要的是真正为民的公仆,不是渔利人民的贪官。对于那些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抓早抓小,才能增强群众正风反腐的获得感。同时也需要惠农政策的普及以及财政的更加公开透明,加强百姓的监督,才能让基层党员干部认真为人民服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