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各地正稳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半月谈记者近期在黑桂赣皖等地采访了解到,各地积极通过干部与贫困户结亲帮扶及“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努力补齐“短板”,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受到贫困户欢迎。然而各地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亦存在不少隐忧,如存在帮扶举措“不精准”、急躁症、“数字扶贫”等现象。新闻来源:半月谈
精准扶贫切忌举措“简单粗暴”没有深入调查调研,扶贫措施不精准。导致部分脱贫户今年脱贫明年返贫,将国家下拨的扶贫资金流失,某些人自认为技高一筹,实则将劳民伤财。如果说对象精准是扶贫工作的基础,那么措施精准是就整个扶贫工作的设计图,试想设计图都不准确的工程质量能多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措施要做到“因人而异”,征对扶贫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定措施,让扶贫户和帮扶责任人形成友好的互动,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措施精准才能“好钢用在刀刃上”,措施精准才能让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果,能有效避免“给因病致贫户买生产材料”这样贻笑大方的行为。扶贫措施精准要求帮扶责任人必须深入到每家扶贫户家中调查,结合各方情况来制定。对于扶贫工作的考核也要征对“精准”进行,纸上谈兵远不如深入调查来得稳妥。对于那些在办公室闭门造车的人,我们不仅要嗤之以鼻,还要坚决打击,将上欺骗国家,下敷衍群众的蛀虫清理干净。
措施精准能调动贫困户积极性,贫困户是整个扶贫工作的主体,也是工作角色中的主人翁,他们发挥主人翁精神能让脱贫攻坚工作实现大的跨越。措施是否精准直接决定了主人翁的态度,他们态度不积极对于扶贫工作,无异于一道巨大的鸿沟,对满怀赤忱的扶贫工作者无异于一盆凉水。
扶贫措施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的“精准”,因此扶贫工作者在制定帮扶措施时要有不精准不罢休的气质。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国一项重大民生项目,也是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力保障,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跨出坚实的一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