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让村官的权力“泛滥成灾”

[ 作者:苏糖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1 录入:16 ]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披露来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8月29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一共公开曝光了扶贫领域突出问题325起。(09月19日  法制日报)

国家扶贫,就是通过开发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等措施,通过专项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摆脱贫困线,改变穷困面貌,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乡镇、村级组织是扶贫政策、资金资源最后落地的‘中转站’,也是群众基本情况、个人信息上传的‘第一道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这个联通上下的关键位置,搞截留,冒名套低保,违规收取危房改造保证金,挪用、挥霍却让政策的执行和资金的流向变了“花样”。

在扶贫政策和资金发放过程中,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漏洞,伪造,变造事实,完全扭曲了扶贫政策的出发点。有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违规为亲属办理农村低保自用,甚至截留他人低保金挥霍;有人违规收取危房改造户保证金,挪用于个人经营活动和购买汽车;有人伪造危房改造申报资料,未经村委会集体研究,未公示的情况下,领取危房改造补助款……

不得不说,低保、危房改造等领域是“扶贫问题高发区”,而一旦涉及到资金和审批的范畴就会有腐败滋生的机会,并催生、蔓延。在扶贫领域突出问题的325起,约有218起是“村官”涉腐,占比67%;有61起涉及乡镇干部,占比19%;占比高达86%的比例都来自乡镇、村级涉腐,成了扶贫工作腐败的重灾区和集中点,不仅有损害政府形象,更是直接影响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

不仅如此,这种有直接对扶贫资金和项目管辖权的村官,其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势必会“泛滥成灾”。而扶贫领域的工作相对复杂,涉及环节较多,就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围绕工作程序制定严密流程,从而减少腐败机会。此外,在扶贫工作监管方面,既要发挥各级纪委的监督责任,更需要各级党委和职能部门发挥主体责任,具有提前预防,事中提防,事后回防,提升监督贯穿全局的保障意识。

反腐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反腐败的步伐却一刻不能停歇。所以,把村官“权力泛滥”为所欲为的腐化思想禁锢在制度的牢笼,从底层抓起,在“第一道关口”设立监督之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和敬畏制度,让扶贫政策和资金在健康的环境下有效实施。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片口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