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精准扶贫决不能厚此薄彼

[ 作者:冯婉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0 录入:实习编辑 ]

不久前的一次采访,有贫困群众大吐苦水:相邻的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每户补助好几万元,贫困户从半山腰搬到了平坝上的农民新村,住上了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而自己所在的非贫困村,贫困户没法享受这个好政策,常年住在高山险坡上,想搬却搬不下来。“贫困程度不相上下,为什么扶持政策天上地下?”(9月18日《人民日报》)

肩负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殷殷嘱托,满载贫困群众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热切期盼,今年,1800余名河北省直机关精准脱贫驻村干部誓师出征,奔赴全省最贫困的乡村,打响了河北省的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地对贫困县、贫困村扶贫工作都十分重视,工作力量和资金项目重点都投向了那里。

可以说,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战打的非常好,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地区对非贫困县、非贫困村里的贫困户关注相对不够,投入相对不足的问题。比如,不少地方,政府向每个贫困村派驻了驻村工作队,用于改善设施、扶持产业的资金,多的一个村能超过1000万元,而其他一些非贫困村,贫困户也不少,却得不到这样的扶持。一些贫困村由于一地扶贫搬迁,每户补助了好几万元,贫困户都住上了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而一些贫困户却享受不到这些好政策,只能常年住在高山险坡上。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声音:“贫困程度不相上下,为什么扶持政策天上地下?”“都是需要被帮扶的人,为什么要厚此薄彼?”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现实环境的差异。

一些贫困村的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发展特别落后,而国家的项目以及扶贫资金有限,不可能能做到全覆盖,只能先帮扶一部分地区。其次是自然环境的影响。有些贫困地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少、土地贫瘠,项目根本发展不起来,一味的给扶贫款项根本不能解决贫困,这样的地方只能从长远打算。同时,一些驻村帮扶工作人员对乡里的农业情况不熟悉,别是对于农业生产传统概念“开秧门”“关秧门”等提问全然不懂,导致驻村帮扶工作无法开展。还有一些帮扶干部在原单位和驻村工作点之间两头跑,没有全身心沉在基层一线开展工作,也间接导致了扶贫工作进程跟不上,贫困村发展越来越慢。

虽然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是都不能给精准扶贫“拖后腿”,精准扶贫决不能因此而“厚此薄彼”。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不能因为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广等原因就减少投入,不能因为次贫困地区比贫困地区相对条件好就被“边缘化”,不对其进行帮扶。 此外,要选好帮扶人员。驻村干部选得强不强,既关系到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能否打赢,也关系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选择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对群众感情深、精神状态好的干部驻村进行帮扶。与此同时,扶贫考核要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估”。除了考察“官方”数据外,还要将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群众收入 、群众满意度、群众认可度等指标纳入考核,让考核成为衡量脱贫的砝码。

精准扶贫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祖国的长远发展。因此,各级部门要本着谋的态度、严的精神、实的干劲,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张家界在线 2016-09-1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