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曹再发是如何成为勒索政府刁民的

[ 作者:温琼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0 录入:实习编辑 ]

曹再发再度以一起极端事件轰动全国,这次他不再扬言制造血案,而是实实在在的撞死了路人,背负了3条无辜的冤魂。

13日下午,湖南郴州汝城县发生一起恶性事件,一辆黑色SUV汽车在距离县政府门前数百米处故意撞人。当地公安局的通报内容是:当地发生一起驾车故意撞人事件,目前已造成5人受伤、3人死亡,目前在逃的犯罪嫌疑人正是曹再发。

这并不是曹再发第一次引起舆论关注,早在3年前他即与媒体结缘。因湖南老家拆迁问题,扬言要在广州的幼儿园和中山大学制造血案,引起社会恐慌;之后又曾爬上广州猎德大桥,造成14小时交通瘫痪,而事后曹再发虽然被拘留,但都以媒体报道而引起舆论关注的方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纵观曹再发与当地政府的博弈过程,事件逻辑主环构成只有曹再发和当地基层政府,令人讶异的是,曹颠覆了公众惯常在政府面前的弱势印象,反而“四两拨千斤”,频频向政府“议价”并且成功,民众本以为的强势一方——政府,反而在曹再发面前一退再退,孱弱无力。

致使曹再发陷入“上访—维权”逻辑的起因是曹的房子被强拆,随后曹在广州的两起极端事件中虽然被行政拘留15天,但获得当地政府的妥协,许以两笔共计180万元的拆迁补偿。显然,180万是当地政府与曹再发之间默认的“黑暗协议”,协议本身的达成是违背法理公平原则的。

据时任汝城县委政法委书记钟玉龙的讲法,“其实我们是顶着很大很大的压力与他签下这两份协议的。因为按政策他不可能获得这么多补偿。我们县当时的房价每平方米才1500多元,现在也才两三千。这个补偿要是让其他老百姓知道了,心里会怎么想?但是,当时他在广州那样闹,各方压力也很大,希望能把他的问题处理好,别这样闹了。”

可以看得出,当地政府是想“花钱买平安”,但曹再发以这样的方式尝到甜头后,加固了以上访来增加自己向政府议价筹码的思维,从而陷入陷入上访、判刑、上访、拘留的循环。如果说一开始曹再发的维权还属于正常讨理范畴,但当其尝到180王的甜头后,就开始逐渐变为“刁民”,在这条上访道路上越走越远。

曹再发如同无赖,言而无信,不顾与政府达成的协议,反复开始为新的诉求上访,与其说是上访,不如说是刁民式的敲诈勒索,只不过,敲诈勒索的对象是当地政府。而反观当地政府在其上访行为中的表现,紧张万分,一退再退,“有一次他上访用了一万多,政府就给了七万多。从县、乡到村,各级政府和组织都为他头疼不已。抓捕杀人犯都没那么难。他反侦查能力很强,会中途换车,或者转车,同时,又特别有分寸,每次他犯的事情,顶多行政拘留,构不成犯罪。”

曹再发自己也声称,“做生意,搞什么都有风险,向政府要很容易。”曹再发俨然将上访要钱当成生意在经营,生意的基础是基层官员的维稳考核压力,并且经营得有声有色,当地政府则在无原则的妥协中,无形助长着曹再发的“刁民”气息,不断强化着他强者身份的错觉。

弱势一方反转为强势一方,这种反转所带来的快感如同吸毒一样让曹再发越陷越深,最终曹再发真正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刁民。而当当地政府不再向其妥协时,曹再发终将暴戾之气撒向了路边的无辜者,逻辑链随之崩断,演绎为荒诞。事实上,当地方政府以180万向曹再发妥协之时,逻辑链已然出现崩坏端倪。

当然,不论曹再发案背后有着怎样的缘由,其杀害无辜民众是客观事实,不应将其塑造为“悲情英雄”,同时不妨碍我们将其视作基层维稳的一个切口,以窥探出曹再发是如何成为勒索政府的刁民。当地政府迫于维稳压力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以此希望以有损公平的180万补偿息事宁人,但人的欲望是贪婪的,当当地政府一次次不顾原则满足曹再发的诉求的同时,其政治合法性也在随之快速流失。与之相对的是,曹再发的刁民身份在不断加固。

在当地政府与曹再发的这场博弈中,政府用来维护自身生存和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支付成本的能力并未同步提高,甚至陷入疲于应付的境地。一旦政治稳定的维护成本超过对曹再发诉求的支付能力,当地政府必会无奈抽身,曹再发在博弈中看似强势的身份也随之终结,终暴露出其本质的弱小无力一面。而“刁民”的气息一旦养成,当其失掉与政府“刁蛮”资格后,其牙齿将会撕裂无辜观者,酿就悲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深圳晚报 2016-09-1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