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016年09月18日07:53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一个不具备申请扶贫贷款贴息资金条件的公司,通过造假的手段,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捏造与银行借款各3000万元(两年共计6000万元)虚假借款合同,并向广西田林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申报贴息资金,竟然能顺利通过审核,两次共骗取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50万元……
一个公司能够连续两年通过造假手段捏造与银行的巨额虚假借款合同,并且能顺利通过广西田林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申报贴息的审核,我不得不问,是犯罪分子手段太高明,还是握有关键权力的干部太没有“眼力劲儿”。
“精准扶贫”是我们国家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要目标而作出的重要决策,必须要坚定的开展和实施,并且要经得起党中央的检验。可就是有这么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就像老鼠一样,时时觊觎着国家的扶贫资金。作为国家干部,更准确一点来说是握有资金去留大权的干部就更应该时时警惕,认真申核,守护好国家和人民的财产。
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自己的工作,认识到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认识到精准扶贫是改善民生的重头戏,作为这项工程的具体实施者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调查,严格审核,让每一笔钱都用在该用的地方。
其次是工作要更加细致。“只要认真核查,向银行核实该公司借款合同的真伪,肯定能发现问题。”该县纪委相关人员说,关于上面的案例,就是因为审核人员对材料的来源真实性未做深入细致的核对,才出现了被骗取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50万元的情况。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再上心一点,更加细致一点,这种低级错误是不会出现的,还是同样的“坑”跳了两次。打一个电话并不难,难的是为官不作为,难的是抵御诱惑。
最后,要有严厉的问责机制。是人都会犯错误,同时犯了错误就要付相应的责任。进一步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对扶贫政策执行不力、工作重视不够、失职渎职、腐败行为等问题,严肃查处,确保扶贫政策和惠民资金真正落到实处。通过频繁的审查和严厉的问责,让干部不敢犯错,给他们打一针预防针。时时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是在规则之内。
总之,要杜绝干部履行职责不正确,审核不细致,调查不深入,复核走过场的种种行为,不能因为个别领导干部把关不严给国家扶贫惠民资金造成了损失,破坏了国家扶贫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文昌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