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化解扭曲的产业扶贫难题,重在坚持实事求是

[ 作者:谢朋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12 录入:7 ]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贵州、宁夏、河南等地的贫困地区蹲点调研发现,基层在落实产业扶贫政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调查研究、作风不实,个别地区产业扶贫扭曲走样,产业发展随意性大,缺乏深加工等产业链配套,一些制约产业扶贫发展的关键节点还需加大破题力度。(9月9日 人民网)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确实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立足现实,因地制宜,在扶贫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完成全面脱贫的目标任务。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正成为不少地区从“一次性扶贫”迈向“可持续扶贫”的首要选择,而且在不少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贵州的核桃坝村,868户村民人均茶园3.5亩,人均收入1.5万元,村集体资产达9000多万元,全村仅有29户因身体、智力残疾的贫困户,95%以上村民实现本村就业创业,并拥有一个辐射遵义市的茶青交易中心。又如河南通过对贫困户实行产业扶持和建设补贴,实行到户增收扶贫项目2264个,覆盖近17万贫困户受益63万人,受扶持的贫困户户均增收近7000元……贫困人口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更让这种致富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不是短脱贫、短致富。然而,随着产业扶贫的积极推进,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一些地方盲目跟从、效仿,不调查研究而盲目确定项目,不立足于实际而盲目整合资源,不征询民意而盲目追求高大上项目,使得产业扶贫扭曲走样,更让百姓闻之胆寒。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从,成事之道,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武器,只有在认真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把一切工作做得更好。扶贫工作更是如此,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出当地的优势、劣势,从而科学的作出决策,而非随意为之,任性定之,避免盲目确定扶贫项目。

“实事求是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论,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产业扶贫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各地立足于实际,不盲目效仿,选好适合本地的项目,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道德经》有言:“以百姓心为心”。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过“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要求执政者要没有自己的私欲、私心、私利,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一切行动当以百姓意愿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一些地方的产业扶贫中,群众参与度极低,出现“有政府决策没有群众意愿”“有项目没有贫困户”等现象。以“我要你种(养)项目”越俎代庖替农民决定种什么、养什么,不尊重民意,从而脱离实际,导致产业扶贫流于形式。

天下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脱贫攻坚不是一朝一夕即可蹴就,也不是聊聊几人的努力即可促成,做好产业扶贫、扶贫开发这篇文章,还必须要抓实效,重实干,在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实际行动上实现新的转变,立足现实、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干出实绩,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中兴南路99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