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针对部分驻村扶贫干部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等情况,实施驻村干部召回制度。据不完全统计,有数千名干部因为官不为等原因被召回。(网易新闻)
云南省干部召回机制固然值得肯定与借鉴,但面对1100余名这个数字,我们是否应该深思:是什么让云南省实行干部“回炉”机制,又是什么铸就了如此大的“回炉量”?
我国贫困工作的持续开展逐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农村是我国扶贫的重点和难点,农村人民的吃水难、上学难、住房难、就医难、增收难问题依然复杂多样,严峻的形势对“第一书记”等驻村干部提出了新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扶贫任务艰巨,承载了太多群众的期盼,“第一书记”头顶光环的同时更是肩负重任,不可否认的是,近年的扶贫热也让“第一书记”等驻村干部的身份、经历等变得吸睛。申请驻村的干部未必是意在服务,全心扶贫,其中,存在部分奔着“第一书记”名号而去的扶贫干部,也不缺下乡补充个人经历经验的干部,更不乏下乡“体验”一时热情的干部,诸如此类“心猿意马”的扶贫干部,怎会精心投入扶贫事业,又如何出扶贫业绩?
扶贫事业扶到点上才可持续发展,扶贫干部能上能下才可充分发力,扶贫要精准,扶贫干部的选派自然也需仔细酝酿。扶贫所需的干部应是沉得下去、有能力、有担当、有抱负、有责任感的干部,而非让到村发力助扶贫反变到村任职拖后腿。没有金刚钻就不揽瓷器活,召回机制有助于其能力提升,进一步熟悉农村、农民和农业,以才智帮助父老乡亲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正轨。回炉再造是给有志扶贫者一个机会、给扶贫无为者改过自新的机会,为后续工作更有力,给贫困老百姓一个交代。
不合格驻村干部被召回的灵活用人机制,是优化干部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为官不为、为官不善为等不合适的扶贫干部,召回,是让不为干部逐步主动“挑担子”,让不为干部为有志者“腾位子”,让不善为的干部“有刷子”。
扶贫要精准到点才有效,用人要精准到活才有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