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近日发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相关负责人指出,有433.477万元的扶贫资金被违规套取或用于与扶贫任务无关的支出,还有9706.82万元的扶贫资金闲置,未及时发挥效益。(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8月9日)
扶贫资金,顾名思义就是用于扶持贫困的农村、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它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任何人都不得侵吞、挪用,但在个别地方这种“救命钱”却被闲置,甚至被违规套取,到不了贫困群众的手中,不禁令人唏嘘不已。如今,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正是需要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的时刻,那么如何保证这些扶贫资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最大的功效,真正用在扶贫上,不让扶贫资金丢了“姓”,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完善制度是基础。扶贫资金之所以会被闲置,甚至违规套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因为制度存在漏洞,给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当务之急我们要做的就是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让扶贫资金在制度的框架下正常运转。当然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度一旦形成,就必须严格的执行,形成震慑力与威慑力,让制度成为个别别有用心之人不敢触碰的“高压线”。
群众监督是保障。个别扶贫资金被闲置,甚至易了“姓”跟监督不力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监督不到位,扶贫资金未能在阳光下运行,这就给暗箱操作提供了机会,滋生了贪污腐败的土壤。因此,我们应该加大监督力度,不仅要健全监督机制,同时也要发挥群众的力量,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最有权力知道扶贫资金的动向,广大群众应该自觉发挥监督作用,促使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定要筑牢民生资金使用的“高压线”,确保扶贫资金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千万莫让扶贫资金易了“姓”。
作者单位:北川县坝底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