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地名更改的四重启示

[ 作者:关育兵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8 录入:王惠敏 ]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湖南的张家界原来的名字叫做大庸,云南的中甸县后来更名成了香格里拉,湖北的蒲圻市1998年改叫了赤壁市。不难看出,这些县市更名前后名气的差别是相当之大。最近,陕西省勉县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更名事宜。征集新地名的公告一贴出来,就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8月3日央广网)

近一年来,围绕地名更改发生的新闻并不少。据《河南商报》报道,在郑州,祭城路被改名为平安大道后,市民朱广义等五人将郑州市人民政府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决改回原路名;5月6日《文汇报》报道,在安徽,徽州在改名黄山之后,又有多位名人提出,应该再改回徽州;而更早之前,在湖北,几经更改,襄樊终于又改回了襄阳。一“字”之改,成本过亿。如今,在陕西,勉县又紧锣密鼓地筹划更名事宜。

为何要改名?有人归结为“尊重历史”、“传承文化”、“顺乎民意”、“叫响地方名气”和“推动发展”,尤其是推动发展,被许多主政者寄予了厚望。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认识到地名传承的重要性。在浙江省公布的第一批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入围考察名单中,其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地名传承要满足1000年无变动。在绍兴,就有3个因名字传承时间不足1000年落选。这或许可以给地名更改热潮浇一盆凉水。

地名并非改不得,历史上也不乏更名成功的范例,比如山西的闻喜。但在地名的更改上,一定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广泛听取民意。无论从法律来说,还是从地名更改的现实来说,尊重来自民间的声音,建立公共参与机制,既是对居民的尊重,也是对地名的负责任。近年来,各地政府对于地名命名或更名变得更加慎重,靠政府拍脑袋的“长官意志”少了。勉县此次更名,就广泛地汲取了民间的智慧,这是一种进步。

二是专家、学者不能当墙头草。在地名更改上,专家、学者的意见不一致,这很正常;展开激烈的争论,更有利于政府作出正确的决定。但是,专家、学者一定要保持思想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和对自已判断的坚守,不能盲目屈从于政府的意向,成为错误决策的“推手”。在一些地名更改中,前后言行不一的专家、学者并不少,这很难用认识的变化来解释,更多的是失去了学者之风骨,成为了地方领导的应声虫。媒体在报道地名更改事件时,也要全面地报道各方意见,不能有意识地加以“过滤”。

三是更名的费用不能由公众承担。地名的更改,带来的麻烦和费用是多方面的。所以,一旦地名更改实施,地方除了要想方设法减少地名更改带给居民的不便之外,还要承担地名更改带来的费用,不能增加居民的负担。这既是对居民的负责,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抑止地方更名的非理性冲动。

四是对地名更改不能寄予太大的期望。“名不正,言不顺”,有一个响亮名字,是好事。无论对于人,还是对于地方,都是如此,只不过让人能够产生美好的联想罢了。寄望于通过地名更改来推动地方发展,很难说现实,甚至是所托非人。一个地方的发展,最重要的,在于主政者的才干和努力,以及对机遇的把握。除此之外的做法,都是一厢情愿。这是必须清醒认识和尊重的事实。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多彩贵州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