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寻找乡音

[ 作者:姚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5 录入:实习编辑 ]

刚从长沙进行方言调查返回的陈山青教授,作为湖南方言调查“响应”计划负责人,对在此次调查中新发现的情况并不是特别满意。

现实

陈山青所使用的,是被称为“田野调查”的方法:去方言使用者的家乡,面对面地调查和记录方言使用者的发音。“为保证调查的质量,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找出地道的发音人。但即使是在长沙世居三代的青年,其方言发音受普通话影响仍比较严重。”

“比如吃饭的‘饭’字,本来应该读huan,和‘缓’同音。但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读成fan,和‘反’同音。”陈山青进一步举例说,“又如稻子中‘稻’字,地道的长沙话应该念dao同‘导’音,但现在年轻人清一色发音与普通话无异。”

在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看来,语言的变化“固不自今日始”,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定格的画面上。“只要人所分布的地域不同,语言就会朝着不同方向变化。这种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变化,方言学称其为‘创新’。有些‘创新’未能传播至所有的地区,只在一部分地方存在,那么这种特有的创新就构成了方言,而且方言也是在不停变化的。”

刘丹青表示,如今,社会的统一程度不断提高,各地区间的交往也持续增加。在交通、通信等革命性变化的大环境下,我们要看到方言衰落的事实,其特征的消磨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让刘丹青更加伤脑筋的,是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没有了母语方言的环境,“乡音”的传承面临着极大挑战。

“现在的城市、机场、高铁站都一模一样,居然人的口味也几乎达到了统一。你说能吃辣、霸得蛮就是湖南人,已然说不通了。”湖南方言调查项目出资人汪涵说,“我想只有乡音,才能证明你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如果说,我们把这个文化符号去掉以后,那所谓族群也就被摊平了。”

若干年后,当孩子们步入职场,是否会出现此般景象?隔壁可能坐着不会说上海话的“上海人”,合租的室友是不会说四川话的“成都人”。

“我们以往的传统社会,小孩子生下来都是跟着父母说方言,到一定年纪再开始学普通话。而现在,孩子出生就通过电视、网络和大人的教学说普通话,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与经常说方言的长辈产生了一些隔阂,”刘丹青叹了一口气,“有调查发现,如果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或初中的时候,才有意识再来学自己的方言,这样的方言在纯正程度上是要打折扣的。”

冲突

调查初期,寻找发音志愿者的确让陈山青煞费苦心。“你们花这么多时间让我给你说土话,到底有什么用?你们是不是国外间谍机构,录我们的声音做实验搞破坏?”老人家的质疑让陈山青感到惊讶,而这份惊讶,更多来自于乡亲们亲口对方言的否定。

多年前,湖南的小山村因地形闭塞,人们甚少与外界交流。即便是相邻很近的村落,都可能出现因方言不同而完全不能沟通的情况。“十里不同音”就是描述这样的情形。195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通话。直到那时,普通话才走进了湖南,乃至全国的小山村。

“对于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中国来说,普通话共同语言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是凝聚社会的要素。”刘丹青说,“在现有交通通讯、信息化的背景下,方言的差异减少,普通话影响扩大,此过程带有其必然性。”

城市中,企业和学校如同大熔炉一般,家长和孩子们给方言贴上了“无用”的标签。同事之间使用普通话,老师也规定学生在校使用普通话。传统的乡音逐渐变了味,甚至成为“有无文化”的衡量标尺。

复苏

“有种伴侣叫堂客,有种情人叫画胡子;有种拼搏叫霸蛮,有种失败叫也卵;有种帅哥叫满锅,有种漂亮叫嬲腮;有种佩服叫我嬲,有种厉害叫硬杂……”

这是网友编写的一则长沙方言顺口溜,也有年轻歌手以说唱的形式,将它搬上银幕。

与语言学家认为汉语方言正走向衰落相反,最近在社交平台和媒体上,涌动着一波波“玩转”方言的热潮:朋友圈一篇篇“方言六级考试”的帖子频繁刷屏;一段段网友自发方言配音的“挥泪斩马谡”视频被疯转;方言歌曲创作大赛、方言听写大赛、方言电影节等也将乡音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我利用自己比较熟悉的媒体、网络,制作方言类节目,让年轻人用母语写流行歌曲,展现自己成长中的烦恼或喜悦。”汪涵说,“我们从不会说粤语歌或闽南歌是方言歌,它们已成为流行歌的一个分支。年轻人都追求与众不同,追求个性。那么摆在眼前的个性,就是能够说不一样的话,而且说得那么自信那么可爱。”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耘认为,“保护”方言有两个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一是政府的语言政策,二是社会大众的语言自觉。目前,这两方面的条件均未具备,但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往这个方向转变。尤其是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于保护、使用方言,维护、传承母语文化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强。

“‘保护’方言的关键在于使用,使用的关键在于青少年。我们应该重点针对青少年,开展有关方言保护的宣传和使用活动。”曹志耘说。

“处在双语、多语环境下的孩子,在智力发展过程中不吃亏,反而更有优势。我们应该让方言在更多的场合存在与使用。”刘丹青解释说,“这就是一种和谐的语言生态,多种语言能够和谐共存在这种状态下。”

文明

在方言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公众需要绷紧“语言使用文明”这根弦。“保护”的关键在于使用,但使用过程中,文明意识不可或缺。

同事朋友间攀谈,如遇二者方言使用不当,他人势必会心生隔阂之感,乃至猜疑方言使用者有意而为之,隐藏言语内容。

“保有语言使用文明意识,就是要兼顾对方的心理状态,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在进行方言传承和保护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意识传播出去。”刘丹青说,“我们并不是鼓吹方言独大,不能依着性子,任何时候都说方言。在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下,这事不提倡。”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2016年08月05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