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青少年划分等级,难免有些粗陋和有失严谨,望大家多多指教
第一等:乡镇里父母从商或者有稳定工作者(企事业单位员工或基层公务员)。此类人一般不会为生活发愁,也能享受到当地相对优越的教育条件。此类人最容易获得跳板融入城市(随父母迁入城市或自己学有所成落户城市)。其青少年时期一般都羡慕城市里同龄人丰富的物质生活、更优越的教育资源。
第二等:父母在外打工或父母务农但该地区相对较发达(人均耕地面积较多并适宜各种经济作物生长)。此类人亦不会为生计发愁,但接受的是农村最基本的义务教育,农忙时偶尔需要下地给父母帮忙。其青少年时期会羡慕第一类小孩父母有稳定体面的工作(不用下地干农活)并且其生活和城市联系紧密。极少部分人通过自身努力变成学霸而落户城市,大部分人外出务工或家庭出资做小生意,严格意义上不能说融入城市。
第三等:父母同样务农,但该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各种经济作物生长。或较发达农村地区务农但家庭负担重(兄弟姊妹多、父辈和祖辈有一人或多人患病,无工作能力并需要长期支付医药费)。此类人为农村青少年最底层,为生计发愁的同时还会为继续上学还是下地干活(外出打工)而苦恼。此类人一部分会念完初中或更早辍学,进城务工(工厂流水线上消耗掉青年、中年时代)。另一部分会为了减轻生活压力而沦为失足妇女或有组织犯罪团伙成员(请不要惊讶,此情况在农村十分常见,有些省份甚至非常普遍)。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拙农拙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