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中国的子民,不知道“精准扶贫”的话,我可以很严肃的告诉你——你OUT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消除绝对贫困,是党中央向全国、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十三五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词。目标是美好的,形势是残酷的。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村仍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5%。且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偏远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缺少经济主导产业、贫困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产业扶贫发展进程。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言中提出的精准扶贫 “五个一批”发展思路,即量体裁衣,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脱贫指标,急于求成,大都采取“低保兜底”的方式,增加贫困户的基本收入达到国定贫困县,以实现脱贫。但是这种脱贫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使贫困户脱贫致富,反而消磨了他们求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只能是越扶越贫。即便是产业扶持,大部分贫困地区地方政府都选用“短、平、快”的项目,例如统一购买牲畜幼崽分发给贫困户饲养,虽然短期可以获得一定收入,但形成不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终究是脱贫之后再返贫。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使得贫困户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内生动力”是关键。这里的内生动力不单单指贫困户本身的发展愿望,还有贫困地区作为载体的发展意图。邓小平同志说过,“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这个论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的今天已得到了验证。如今东西对接发展提上日程,东部反哺西部已开始着手。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通过资金转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技术引进找准主导产业方向,通过教育投入提高居民知识文化水平,以此建立贫困地区自身发展的动力,改变过去 “等、靠、要”的思维,带领群众奔小康,真正实现脱贫摘帽。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