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为官岂可自保“太平”?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2 录入:16 ]

曾几何时,“太平官”一词出现在党员干部人群中,还着实影响了不少同志;曾几何时,本来该保一方太平的党员干部,成了保自己的“太平”。这种“太平官”现象,其危害不亚于腐败,被称之为“软腐败”。针对“软腐败 ”,各地纷纷出台办法,明确问责情形,倒查“一把手”责任;有的更使出“ 杀手锏 ”,将国家工作人员上班网购炒股等庸懒散行为与单位编制管理挂钩。应该说,各种举措都行之有效,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然而,一个地方,一个团队,光去监督相关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羊群走路靠头羊”、“上梁不正下梁歪”,一级政府的党政“一把手”应该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的镜子和领头羊,不要等到“倒查”才恍然大悟。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三严三实”,从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诸方面,为培养、锻炼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合格干部,提出了全面的、立体的要求。在这样的态势之下,当“老好人”,做“太平官”的“慵懒”行为,恐怕就走不了多远了。

古有“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之说,今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民谚。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曾写道:“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本就该成为党员干部的“平生意”。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的状况。一种是积极的“开拓者”,他们每到一处,都“新政”不断,建设不断,至于“利益”,得先满足自己的“私囊”,才会给百姓洒点“毛毛雨”;另一种是自己“胸无大志”或“看破红尘”,只是想混几天日子,领几分轻松钱罢了,来个“不腐不干”,当个“老好人”,做个“太平官”,也许还能“保住清白”,“光荣”隐退。这两个极端的行为,最终受害的还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

“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只有把“敢于担当,敢抓敢管,严格落实”的豪言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实际的行动,“公仆志”“爱民心”才能得以体现。“打铁要靠本身硬”,唯有自己敢拍胸脯、敢接受监督,才有资格去管理、教导下属。须知,一个“爱民”的领导容易带出一个“爱民”的团队;一个“爱民”的团队可能毁于一个“慵懒”的领导。

当然,要践行一颗“爱民心”,许多时候还得将自身“置之度外”,作好过“穷日子”的准备。不当“老好人”,是要把聪明才智发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不做“太平官”,是“敢于担当,敢抓敢管”的具体体现。“甘守清廉报家国,不为贪赃羞儿孙”,这是古代官员清廉家风传世的写照,但也凸现了“报家国”在干部心中应有的地位,为了“家国”,“甘守清廉”,但绝不能为保自己的“太平”而使地方不“太平”,虚度了在任的时光,

“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是呀,在“无官”的时候,自由自在,少了许多的约束羁绊,也许日子还过得好些;为官了,心中装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日子比“无官”时“贫”些,那是必然的,更是应该的!只有做到了“有官贫过无官日”,不做‘太平官’”,才可能在任上作出“造福一方”的政绩,才会有“去任荣于到任时”的豪迈。如果一味地考虑如何保住自己的“太平”,哪就真的“不如回家卖红薯”算了!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