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坚守初心,誓向脱贫撒余热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2 录入:实习编辑 ]

他曾是河南开封县公安局政委、县人大副主任,2008年退休后,回到家乡尉氏县岗李乡占庄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带领家乡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他就是“永久牌,回归型基层干部”朱金喜。作为一名党龄超过40年的老党员,朱金喜牢记党员宗旨,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7月19日 《人民日报》)

退休,在古代有致仕、休致、告老、乞退、归隐、告归等,不管哪个称谓,单从字面理解,就明白其基本意思就是“不干了”。特别是“归隐”等词汇,更是那些退休后便觉得看破红尘,厌倦世俗,“归隐”山林或田园,过起“清闲”日子来。这,是从政者基本的人生走向;这,也是劳碌一生后应得的“天伦之乐”。退休后,原有的官衔就仅仅属于“称谓”了;但是,只有“党员”这个身份是“永久牌”的,不随退休而淡出。

“年轻人的眼睛里燃烧着火焰,老年人的眼睛里放射出光芒。”韦尔连在这里所说的“光芒”虽是“余热”所发出,但比“火焰”更加耀眼。有的干部,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喜欢退休后借奉献“余热”为名,继续着“在位”时的种种违规行为。党的“十八大”后,在对违纪党员干部的追责问题上,突破了“退休”这个“圈子”,才使那些假“余热”之名行“乱权”之实的官员有所收敛。相比之下,“‘永久牌,回归型基层干部’朱金喜”就有些与众不同了。回乡后没有去像陶翁“采菊东篱”,而是扛上了“第一书记”的重任,走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这“光芒”,充满了时代感和责任感。

王安石在《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中称赞竹子“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通过“咏竹”来抒发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我们的共产党员,不管从思想觉悟还是品行修养,都应该是愈挫愈勇,愈老愈刚的。像朱金喜这样的党员干部,也不是享不来“清福”,而是作为党员干部的那份“初心”未变,那份“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未变。“不能眼瞅着群众过穷日子”,用西南乡下的话说就是“看不惯”。对“群众过穷日子”“看不惯”,这需要何等宽阔的心胸,何等“心怀百姓”的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等高尚的节操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才配具备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道理用在党员干部身上,就是“群众忧乐,人人有责”。作为已经“告老还乡”的老党员、老干部,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来向广大群众播撒“余热”,带领群众致富,那该是一道多么绚烂的风景!

“乡亲们太苦了,需要帮助”,退休8年,朱金喜带领乡亲一同奔小康。一路走来,有喜悦和欣慰,也有泪水和遗憾,但他无怨无悔。这,就是那份“初心”的坚守。有的同志在退休后,偶尔参加个公益事业之类的“善举”活动还是挺积极的,确实也值得点赞,但能够像朱金喜这样坚持“长期抗战”而乐此不疲者,就更令人击节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尽管已经坚持了8年,但朱金喜对今后的打算还充满了信心,全村的发展规划在他心中有了完整的蓝图。退休了,不必感叹“人走茶凉”,也不必担心“时近黄昏”,如能像朱金喜那般坚守“初心”,誓向父老乡亲播撒“余热”,让大家一起脱贫致富,是对父老乡亲们最好的回馈,那就真的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