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微信公号“X博士”的文章《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社会》刷爆网络。此文详细描述了某视频APP上各种匪夷所思的内容,比如自虐吃玻璃、鞭炮炸裤裆、十五岁小孕妇、6岁纹身小孩等等,宣称“只需扒拉扒拉这个APP,就能了解中国乡村的精神面貌”,并感慨“被遗忘的乡村”有6.74亿人没人关注,直指城乡间的对立隔阂。
文章迅速引发争议。有怀疑这篇热转文是APP的营销软文,而更多的批评则指出,文章不仅存在技术上的断章取义,而且本质上并未摆脱“城市中心主义”的视角,是打着关心的旗号妖魔化农村现实。
微信公号“乡愁影像计划”发布了《谈谈X博士的刷屏文——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一文,逐条分析了X博士文中的一些错误和过于凿凿的断言,指出那些自虐、低俗黄段子事实上只是所有视频中的一小部分,远没有作者营造出来的那么触目惊心。
作者阿谬感到最有疑义的,是X博士在标题和正文中对“农村”的标签化使用。阿谬认为那款软件的主体用户是二三四线城市的人,并且在一线城市也有着大量的用户群体。将如此复杂的用户群体统归到农村当中,并以此立论,是缺乏说服力的,至少是不严谨的。
微信号“清华社科研究生”的《“残酷底层物语”真的残酷吗?——对X博士刷屏一文深思》,作者施兰茶“生在农村,长在城乡结合部,尔后才进入城市”,认为X博士一文用近乎偷窥的视角看待中下阶层群体,期待的是猎奇和制造话题,这难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最后不仅把可能弥合裂口,反而会让自诩“主流”的阶层加深偏见,并营造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施兰茶也认为“残酷”一文摘出的是那些最极端、最具有话题性的视频内容,相当具有误导性,而这些“荒唐集锦”连这个APP都不能代表,遑论整个庞大无比的中下层群体。而这种视角背后所反应的态度,对中下阶层倒是挺残酷的。“想要真正了解基层解决问题,如果不能扎根浸润,起码应该做到客观、合理选择观测对象,了解具有代表性、广泛性的事物进行调研,而非危言耸听、夺人眼球。”
看上去,互联网能拉近不同地区和阶级,可事实上文化与经济的巨大裂痕愈发明显,边缘群体和底层阶级这些“失语者”以相当扭曲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阿莫撰文《猎奇、审丑与异化,是看向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的残酷目光》,指出《残酷底层物语》的广泛传播并非偶然,从“山歌教”、庞麦郎到张全蛋,“无论刚刚接受互联网普及的底层如何渴望彰显自己的生活,互联网的主流话语权者绝大多数是对农村无知,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中上阶层”,而对于绝大多数网民来说,平庸无奇的农村景观并不值得一看,永远只有最惊奇的景观才值得传播。
“X博士”的微信号功能介绍中有言:“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稀有冷知识、黑历史、酷文化、神人物,从钱学森到摇滚乐,无所不包。”除了《残酷底层物语》,X博士近日还连续发了《气功热: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核战争之后的乡村爱情》、《黑帮,宗教与铁锈:忧郁的东北》、《你小时候在公园里见的那些人头蛇身,花瓶姑娘到底是什么》等奇文。从标题上就不难看出,并不只是广大的农村群众在互联网上有着被围观,扭曲的风险,其他不常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小众文化和边缘群体,往往也难逃异化的命运。
阿莫认为,诸如此类的文章,尽管打着关心小众群体的旗号,但多半依旧是以大众的视角出发,将一些“爆点”作为猎奇的噱头,选取某些极端和罕见的事例或者私人感受来代表一个群体,完全谈不上客观,更谈不上全面,只是指向一种窥探“异世界”的可能——通过对离奇图景的观赏和意淫,看客们似乎能够短暂逃离庸常的平日生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澎湃新闻 2016-06-1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