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贫困到底是什么?扶贫到底扶什么?

[ 作者:老牛闲话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03 录入:实习编辑 ]

真正贫困的人不外乎三种:

1、好吃懒做,天生就好逸恶劳。

2、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

3、完全可以说是命不好

在他们的世界中,贫穷已经成为了永恒的主题,

生存,只不过是为了吃口饭,

养活个孩子儿,只不过是能有人给他养老送终,

活着,只不过是习惯。

什么是贫困?是没钱?没有生产资料?没有具体出路?还是发展环境受限?还是没有一技之长?或者说你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这些东西都可以概括你对贫困的理解,但似乎又都无法完全说明问题,更无法说明贫困和我们这些自觉不算贫困的人之间到底什么关系?

贫困是一个概念化的东西,没有哪一种很具体的标准杠杆给这个词去做一个非常精准的解释。今天,我们把平时感受到的和国家目前所进行的关于扶贫的政策结合起来,尝试着来梳理一下,贫困到底是个什么梗?

贫困到底是什么

从网上查阅资料可知,截止2014年,全国有3917个村不通电,影响近380万人,连片特困地区有3862万农村居民和601万学校师生没有解决饮水安全的问题。全国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83.5万个自然村中,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数33万个,占39.6%。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近1000万。中国面临的贫困形势仍然很严峻。也就是说,还有很多人连用电喝水出行看病这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都还没有解决。

资料还显示,中国原来贫困标准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去年贫困标准上升至2800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相当于每天2.2美元,折合人民币6块3毛1分钱/每天。

听听这些数字,是不是触目惊心?而大部分贫困人口的真实生活,依旧隐藏在水平面下。你和我,平常都接触不到,那么,他们实际上的生活过的究竟有多惨?

几个贫困的样本

我们先把贫困分下类。这个分类是中部某镇镇长通过扶贫工作总结出来的,我认为非常精准。据他分析,现在乡镇里,一般农民老百姓的日子其实都过的去,真正贫困的人员不外乎三种。

第一种人:好吃懒做的。天生就好逸恶劳,今天有口饭吃,饿不死就可以。有些人还有不良嗜好,如吸食毒品,或对酒精类成瘾,导致无法正常劳动,也不会想着过正常人生活,只希望弄点钱满足自己欲望的这一类。今朝有酒今朝醉,明照没酒喝凉水。

这些人,不值得我们同情,因为贫穷是他们的原罪,然而,政府还要帮助。为什么?首先是因为这类人极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吸毒等行为造成的偷窃、抢劫、孽待儿童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类人政府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找到管理依据,去改造他们,让他们也脱离贫困,远离恶习。

第二种人: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这类人,本来一家人有屋又有田,过的和和睦睦,老婆孩子热炕头。突然一场车祸,导致主要劳力无法工作,家里开始贫困。或者是一些精神类疾病或者残障人士等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些人,非常值得同情,因为他们已经无法用常规的手段通过工作、生产去获得经济回报,只能坐等别人的施舍与国家的保障。

有一回,有位记者去采访一个因病致穷家庭,你想象不到这家人有多惨:这一家人,男主人身体多病,还要干活做饭,女主人瘫痪在床,老大得了癌症,唯一健康的小儿子还在读小学。一家人的脸上没有任何的光彩,只有对生活的悲观。健康的小孩子看到记者,也只会低头坐在那里,一声不吭。

他们的贫穷,对于我们这些看起来过的不错的人来讲,贫穷变成了我们的原罪,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些人已经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能等待别人的帮助。他们遇到难处了,遇到灾情了,不期冀同类的帮助,还能有什么样的选择。我们必须展现做为人的,悲悯的一面。政府也有义务将这些人统筹兜底管理。

第三种人:完全可以说是命不好,是阶层的原因造成的。这种人是最可怜的人,他们的贫困,没有一个好爹造成的:他们身处大山或者偏远山区,没有旅游业的发展,没有便利的交通,没有可供开采的矿藏,从古至今,一直穷困,贫穷百年之后,贫困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不知道这个世界有直插云霄的建筑物,不知道人类已经可以移山填海翱翔宇宙。

在他们的世界中,贫穷已经成为永恒的主题。生存,只不过是为了吃口饭;养活个孩子,只不过是能有人给他养老送终;活着,只不过是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的孩子走出贫困,没有外力的的推动让他们了解这个社会的繁荣昌盛,找不到自己与外界的反差,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去帮助他们,可以说,即使再过一百年,国家的经济再发达十倍,他们还是会一样的穷。因为,在他们心中,他们就是应该穷困潦倒才对。

这些人,我们不但要帮,而且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因为他们的贫困完全是因为出生在一个贫困地区或者贫困家庭造成的。他们即使付出比我们多十倍的劳动,也改变不了他们贫困的现状。

而贫富一旦形成阶层的话,很容易造成富人更加有钱,穷人一生穷困。穷人的孩子就应该面朝黄土背朝天,或者进城去打工,而富人或者资源的占有者的孩子,他们的成功,相对会更容易一点。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精神层面的问题却是只有在充分的物质保障下才能去追求的东西。吃饱了肚子你才能考虑这些事,不必对人低三下四,才有精力、尊严和底气来思考诸如文史哲这类高层次的东西吧。  

反观穷人,一天不种地,就要饿肚子。一直在为如何活下去而奔忙,这个时候,让他们去考虑哲学的终极问题,或者研发尖端的科学技术,这是不可能得。因此,不是说只有富家子弟才能成功,而是穷人没有时间和功夫去考虑生存之外的事情。在某种情况下,这些贫困人口仅仅依靠自身和简单的社会帮扶,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穷困的命运。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必须依靠政府强大的行政资源来帮助他们摆脱这样的命运!

政府的帮扶措施

就在今年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老区讲话时强调: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

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要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要高度重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

以上我们一口气和大家说了“五个一批”,这些是大政方针。具体到地方,是怎么实施的呢?

地方如何落实帮扶措施

河南省的办法是把年均收入2800元以下的人群都纳入到了扶贫的范畴内。通过四议两公开的工作办法,透明公开的确定贫困人口。制定了五有工作法。

一是县级政府有扶贫规划,究竟是搬迁,是就地扶贫,还是社会保障兜底,要有工作规划。

二是乡里要确定工作中心,要有先后计划。

三是村里面要依据实际,有发展致富的项目。

四是村小组要有工程,就是说,你是通过修水渠让庄稼长得好,还是要修一条马路好销售农产品,必须要确定这个工程。

五是具体到贫困人口,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人有致富产业,你是要养殖种植、搞运输还是手工业,要确定这样的一个产业。

而后就是有的放矢,精准扶贫,让这些贫困人口能充分享受国家的扶持,并且要保证有劳动能力的人脱贫致富,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有所依靠。目前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贫困人口中有相对较好的口碑。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河南省选派了1.2万名机关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我对这个扶贫办法很感兴趣,为什么呢。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政策落地还是要具体承办的人。汇总到具体的责任人,而上面派下来的第一书记就是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责任人。有了责任人,就有了干事的人。村子里不发展,第一书记就要挨批评。

所以说,从中央到地方,每个省份都在扶贫工作中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同时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讲究精准扶贫,尔后确定定点扶贫。

所谓的定点扶贫,就是说以前可能很难见到的厅长、市长级别的领导,也要具体定点去承包扶贫工作。一个村的扶贫工作,对应的可能就是一位市长级干部,由此可见,大家应该明白中央的决心有多大,执行的力度有多大。

因此,这些办法、制度,在我看来制定的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说了这么多,并非是简单的做政策解读,也不是给政府唱赞歌,而应该督促政府更好的扶贫。

关于扶贫的两个担忧

如何督促政府更好的扶贫呢?在这里,我先说我的两个担忧。

一是会不会越扶越穷。

中央的扶贫是不是一阵风,是不是走过场,会不会几年之后烟消云灭。同时,政府在扶贫工作中承担了极大的财政压力与决策风险。如果地方政府财政吃紧,会不会影响扶贫。如果扶贫的对象项目运作失败,或者搬迁扶贫的对象不适应地方,同时造成原住民与移民的矛盾。这些政府有没有对策?

而如果扶贫工作流于形式,会不会对扶贫对象更大的打击,让走在脱贫致富路上的人生活更加拮据。这一点,希望我们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能够对这些工作进行切实的监督与督促。

二是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扶贫。

上面所说的物质贫困,政府用极大的决心以及巨量资金是可以解决的。然而,对于那些因为沾染不良嗜好致贫,或者说因为没有受过教育而贫穷,这些精神贫困的人,政府将如何治理,有没有解决方案。

总书记强调的“五个一批”第四条是教育扶贫,致贫先治愚,这一点我很赞同。农村的穷人家庭有很多共同点,你可以看到他们的家里都是尘土,寝具很多都长时间不洗。这绝不是他们懒惰,而是他们认为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活法。

因此,应该有人去告诉这些贫困人群,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不是这样活的。那些人不必为一日三餐而忧愁,不必为寒暑交替而烦恼,更不必为生病残障而无助。有很多人是在追寻当前科技的最尖端领域,是在追寻人类甚至宇宙的起源与终极奥义,是在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体会这个世界,然后用语言、用文字、用画笔,将这个世界的美丽记录下来并传播出去。那些人,富足、有尊严,高贵、有灵魂。

只有让穷困的人的心智萌芽,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命运。正所谓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由此可见,经济的扶贫只能改变穷人的生活,只有教育的扶贫才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一个地方的命运。所以,我们真诚的希望教育部门也能够加强教育扶贫的力度。

而教育扶贫,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虽然国家制定了教育扶贫的政策,但是执行起来能不能到位,能不能坚持,恐怕我们还要拭目以待。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监督与帮助。

扶贫到底扶什么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扶贫到底扶的是什么,那就是:改变起点不公平,打破贫富阶层的僵化。

我国绝大部分的贫穷集聚地,都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在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没有资源的地区。他们一辈子没做过飞机,从来没用过手机,就因为命不好。这些人就因为没有一个好爹,就享受不到基本的教育,有效的医疗。难道就因为没文化而受穷,就因为没钱没好医生而活该重病缠身吗?而中央扶贫,就是要打破这样的贫富阶层僵化。

而能摆弄着手机或者电脑看我们文章的诸公,都是幸运儿啊。你至少身体健康,现在发展的不错,更不用担心吃饭穿衣的问题。然而,如果整体社会的健康程度,文明程度与发展程度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对于生意人,你不觉得赚钱的机会更少吗?做为普通人,你不觉得想要过的更好一点的可能性会更少吗?而扶贫,正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资源的再分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因此,我们要全民参与扶贫,不能只指望政府。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在赡养孝敬自己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穷人不需要仇视富人,富人也不应歧视穷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活在一个充满温暖的世界当中。社会才能越来越好。

在我们现在都有能力的时刻,我们应当主动走出来,举起手,去帮助这些穷困的人们。

在力所能及的时刻对贫困人群帮助,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微弱,或许不能给我们带来直接的收益,但是我们不妨给大家做这样的一个比喻:如果把社会看成一片土地,那么贫困就是其中的一块荒漠,我们今天在荒漠载上一棵树苗,他不会马上变成绿洲。但是,我们能持续不断的给这些稚嫩的树苗以足够的关心与呵护,那么,他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从而装点我们的世界,福荫我们的人生。

中国乡村发现转自:微信公众号 河南政商参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