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已经定下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各地也签下了“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目前,脱贫攻坚正在有序推进,形势良好。然而,一些有害倾向和浮躁心态也未消失,亟待引起重视。半月谈记者最近在西部某县采访时就发现一个案例。当地政府急于出成果、树典型,在数字上动心思,大做表面文章,把一个普通养殖大户包装成“扶贫大户”,结果不但扶贫没啥效果,反而弄得该养殖户负债累累。(5月27日 新华网)
把普通养殖大户包装成“扶贫大户”,结果不但扶贫没有效果反而弄得该养殖户负债累累,这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做法,确实让人生不出好感。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这对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可总有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自身功绩,曲解中央精神,在工作中不求“实”,在数据上却动起了歪脑筋,真是让人愤慨。
为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地方官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想干出一份成绩的心态是好的,但所有的工作都应围绕一个“实”字稳步推进,“不求实际务虚事,一心一意谋数字”的政绩观,是万万要不得的,那就犯下了大跃进的历史性错误,势必造成严重的恶果;二是要加大监督力度,让扶贫工作在“阳光下”运作。不仅相关上级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拓宽举报渠道,同时需要各类社会媒体的监督,更要赋予人民大众监督的权利,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三是要注重正面宣传引导,树立真抓实干典型。加大宣传力度,以实干干部为榜样,引导大家注重实干之风,杜绝务实务虚。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把扶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稳步推进,才能真正起到效果,才能带领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作者地址:北川羌族自治县香泉乡场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