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

[ 作者:毛建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27 录入:王惠敏 ]
    日,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一书。其中一项“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 城,另外66.1%的农民工到了一定年龄就想回乡。据分析,年纪大、父母子女无人照顾、缺少技能,是农民工不愿进城的主因。消息发布之后,在网上引起热 议。(426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人向来有衣锦还乡、告老回乡的传统,如果说这是一种暖色调的话,那么农民工希望到年龄就回乡,则是一种冷色调。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当我们对城镇化期待甚高时,却发现农民工不愿进城,这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也是一个亟待破解的现象。

对这一现象,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留不下的城市”。对此的解析,大多是从经济和制度的维度出发。在经济上,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特别是房价高不可攀;在制度上,农民工还没能享受到充分的城市福利,融入城市还需要进行彻底的制度改革。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值得重视,那就是文化问题。从社会结构上讲,农村是一种“熟人社会”,而城市则是一种“陌生人社会”。加之现行的城市设 计,基本上是围着年轻人转的,来自农村的老人尤其不习惯。城市文化对农民工的不兼容,显然是“留不下的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

推进城镇 化,不能逼农民“洗脚上楼”,也不能逼农民工“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留下。站在人的角度,如果回乡得到很好的养老,倒也未尝不可,地点绝对不是问题。问题的 关键是,回乡养老就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吗?事实告诉我们,与“留不下的城市”相伴的,往往是“回不去的家乡”。

现代意义上的养老,应该 是一种高品质的养老,而不是过去那种“苦捱岁月”。这种“老有优养”,是需要一定物质基础的。当我们感慨城市高物价时,其实现在农村的物价也没有想象中的 低。站在维持生活品质的角度,也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很多人向往“农妇山泉有点田”,其实这种陶渊明式的诗意生活,只是读起来很美,真靠三分地种菜,哪能 支撑得起生活。

而且,现在的农村越来越呈现“空心化”,年轻人大量外出。这一背景下,回乡养老就等于成为“空巢老人”,就只能向往孩子们“常回家看看”。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这恐怕才是最大的事实。在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如何才能更加注重人的发展,让想留的农民工留下来、想回的农民工回乡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西部商报 2016年04月27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