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每个地方气候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也会形成不同的“地名文化”。胡乱起洋名,必会破坏这些文化传承。对洋地名的追逐,不仅容易迷失自我,还照见了一种懒惰思维,更折射出一种文化的不自信。(4与10日 人民日报)
不知从何时起,“加州”“维也纳”“曼哈顿”等洋气十足的名字开始进入中国各个城市,尤其是商业中心和新开发的小区、楼盘,如今已成泛滥之势。早上在“香榭丽舍”家里,出门经过“波西米亚花园”,上午在“戛纳风情街”购物,下午在“莱茵河畔”喝茶,晚上就在“曼哈顿广场”吃饭了。城市中“洋地名”扎堆,人们穿行其中如同周游列国。但人们听着泛滥的并不形象的“洋地名”,就如同看着一群洋人的脸一样——傻傻分不清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洋地名”泛滥除了会给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带来不便之外,还有损本土文化的传播,更重要的会对中国传统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和损害,最终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的凝聚力、民族向心力。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据调查,“洋地名”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市场有需要,有的人专门奔着用洋名字的楼盘去买房,这恰好映射出少部分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也真真切切地反应出我国少部分群众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下,自身传统意识形态正在淡化甚至崩坏。由此可知,如果任由“洋地名”之类的西方意识形态泛滥下去,不仅影响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势必会对我国传统的中华民族意识形态造成影响,从文化不自信进一步恶变为国家不自信、民族不自信,危害无穷。因此,必须对泛滥的“洋地名”进行清理!
今年2月,《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下发,3月22日,全国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皆剑指国内泛滥的“洋地名”。此番举措获得绝大多数群众认同,笔者也深以为此番举措十分必要,这不仅仅是一场对地名命名“贪大、媚洋、求怪”现象的亮剑行动,更是保护传统文化、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凝聚力、民族向心力的一招妙棋。
但同时,笔者认为,这样的妙招还远远不够,通过规章制度和行政干预治理“洋地名”,只能起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作用,要想对泛滥的“洋地名”标本兼治,还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国家自信、民族自信,形成人人喜爱传统文化、人人尊崇传统美德、人人秉承民族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到那时,我们国家意识形态阵地将会坚如磐石,党的号召力、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向心力将会空前增强!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