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是群众对“走读干部”的形象比喻,也反映了群众对这种现象的反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风民风为之一新!但从近期报道的案例来看,仍存在少数干部“走读”的情况。如何才能让干部自发自觉地“身在心也在”?(中国新闻网)
基层乡镇是最贴近群众的一级组织,基层干部本应是最接地气的公职人员,也是群众发生突发问题最先想到的求助对象,然而,“走读”这一不良风气却严重影响着基层干部的形象。造成“走读”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一情况,硬性的制度规定必不可少,但在条条框框之下,我们也要分析干部为什么要“走”,怎样才能让他们“留”得住。
首先要着力加强乡镇机关作风建设,构建“全天候”为民服务工作格局。注重强化基层干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发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克服享乐主义;建立完善值班制度,明确值班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值班人员要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做好值班期间来访接待、矛盾纠纷调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值班日志填写等有关工作,保证受理事项“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落实监督检查制度,采取定期检查、电话查岗、突击查访、不定期暗访等方式对乡镇“住读”情况进行督查。对值班期间擅离职守,延误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用刚性制度保证“留得住人”。
当然,要想留住基层干部的心,让他们心甘情愿驻守乡镇,基础设施的保障和适当的软性激励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拓展基层干部发展通道,提升政治待遇,让在乡镇做实事呆得久的干部有盼头;二是注重实施情感激励,保障后勤福利。自古有国才有家,作为人民公仆必须要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思想准备。但各级组织、各级领导要加强与基层干部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实施良好的情绪疏导和压力管理,力所能及地帮助其解决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使基层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甩掉包袱全身心投入工作;三是合理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有针对性的给基层办事员提供更多“充电”机会。让基层干部多发声、多露脸。
对于干部“走读”现象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想要解决这一顽疾也需要软硬兼施,双管齐下,要让基层干部从不能走变成不想走才算真正的成功治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