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它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成“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恰因如此,所以每逢清明节到来之际,人们总是要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扫墓大军中而被折腾得筋疲力尽。既造成大面积噪音、环境污染,又导致交通拥堵、增加安全隐患。清明节不再那么“清明”了。
从2008年起,国家已把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目的是为了追思,为了传承清明文化,并为其注入新的元素,构建符合时代潮流的清明新风。然而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吗?我想起前不久的一次针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发现能够说清楚清明节历史起源、风俗习惯以及祭奠仪式的寥寥无几,远远不如对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的认知程度高。这一现象令人匪夷所思,值得我们去理性地认识和思考。
我国的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有两个核心主题:慎终追远与亲近自然。所谓慎终追远就是不忘记历史,不忘记英烈,不忘记祖先;所谓亲近自然,就是走进自然的怀抱,远足踏青,开展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民俗活动。因此,仅仅把清明节看成扫墓的节日,无疑是一种误读。即使是扫墓,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注重继承清明祭扫精神内核的同时,实行文明祭扫,如可以通过网络祭扫、家庭追思、社区公祭等活动,通过鲜花、赋诗、信函、音像等祭扫形式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内涵融入到现代文明的形式之中。
总之,我们今天过清明节主要是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尊老爱幼,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孝文化;缅怀先烈,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珍爱生命,呵护自然,节约环保,彰显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这是传统清明节赋予当代人的重任。同时,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唤起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和尊重,从而更好地守护民族的传统文化记忆,守护自己的文化家园。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