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为官不为也是变相腐败。李克强还表示,今年将重点做好制晒清单工作,全面公布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年内力争建成电子交易系统,使公共资源交易更加规范透明。(新浪新闻 3月29日)
干部“不作为”表现为对权力的消极滥用,则对社会急需、百姓期盼的事情,不闻不问,在其位不谋其政。甚至,有些干部明明知道有些群众生活很困难,急需政府关心帮助,但他们就是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昧着良心做“太平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对社会、对百姓有所作为、有所奉献才无愧于党员干部的称号。去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国务院就部署开展了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第二次大督查,明确要求坚决追究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责任,目的就是要强力整治干部作风,彻底荡平干部“不作为”之风,进一步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为官诚然不易,但不能“为官不为”。在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患得患失,怕得罪人、出乱子、丢位子,下不了狠心,导致责任不落实,工作没成效;有的对上级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形式主义,其结果是贻误了战机,耽误了发展。
李克强指出,“仕而废其事,罪也。”对庸政懒政怠政必须继续坚决加以整治。治病先需知病因,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干部“不作为”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是为了“保帽子”?还是为了不出事、不担责而甘当“太平官”?无论干部“不作为”是出于哪种原因,这背后都存在干部管理机制的缺失与干部权力的使用不当。
全面整治干部“为官不为”,国务院开展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大督查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我们国家这么大,政府机构这么多,单靠国务院来进行督查这一条途径来解决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根治“不作为”之病还需多管齐下,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依法管好权用好权,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强化制度监管,聚焦重点推动反腐倡廉。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人大对本级政府的监督和制约,保障媒体和人民群众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利,给“为官不为”下一剂猛药!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片口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