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来了,就像一个为家操劳了一生的老人,怀揣着“落叶归根”的思乡之情回到了故土……故乡熟悉的一切又映入了他的眼帘,高高杨胡山岭上依旧是破旧的房屋,村里大片大片的田地任凭野花野草疯长,故乡的贫穷始终是他心中一道迈不过去的坎。他决定回到村里,改变这个“家”,让这个“家”变得更加美丽与富裕……
他把自己的余热无私地奉献给这片土地,掏心扒肺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自己却依旧住在30年前修建的房子里。每天他都在村子里忙前忙后,在温暖的阳光下,在千亩李花桃花盛开的土地上,他笑着,目光慈祥又明亮。
他,就是宣汉县庆云乡白玉村的村支部书记赵仕春。
退休后去竞选村支书,到底图什么?
2001年,赵仕春退休了。从26岁开始做乡镇党委书记到退休前的原宣汉县双河区副区长,这头扎根泥土的“老黄牛”,卸了架,该休息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2010年他却选择了另一种活法。在故乡儿时伙伴和数十名白玉村村民的再三邀请下,他从繁华大都市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庆云乡白玉村。
白玉村地处宣汉县庆云乡西北部杨胡山岭上,平均海拔520米,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年幼的赵仕春一家兄弟姊妹较多,母亲常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拿到集市上卖。是杨胡山岭养活了他一家。
在日后风风雨雨的岁月里,赵仕春亲眼看到故乡的田地一天天变秃变荒,亲眼看见村里的年轻人走向远方,村里只留下老年人和孩子,再加上交通不畅、发展滞后,村里负债累累,群众怨声载道。故乡的贫穷曾一度成为他心中的隐痛。
2010年8月,宣汉县村级党组织集中换届正式启动。在白玉村村民的再三邀请下,赵仕春作出了参加竞选的决定,家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对于丈夫的想法,妻子张会德一百个不同意,理由很简单:心疼丈夫,不想丈夫干了活还落不到一句好。儿女们也说:“爸,你一把年纪了,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啊!”
家人的话,赵仕春理解。2001年,当他从原双河区副区长位置上病退下来后,每个月的工资足够养活自己和老伴,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儿子还在成都给他们购置了一套房子,让老两口养老。有钱花,有事做,又60多岁了,这个时候去竞选村支书,图什么呢?
但赵仕春没有多言,他带着家人到村上走了一圈。
那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啊:村里全是土泥巴路,哪里有像样的水泥路?大多数房子都十分破旧,几乎没有产业。由于没人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人,已经许多天没有见过阳光了……一位老人对赵仕春说:“咱村没有一个带头人不行啊,你要是参加竞选,俺就是爬,也要去给你投一票!”
“我们是从白玉村走出来的,是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作为一名党员,我不能置乡亲们于不顾,不然我内心有愧呀!”此情此景,让家人理解了赵仕春的良苦用心。
2010年11月11日,是白玉村党支部换届选举的日子。经过竞职演讲、现场答问、民主投票,赵仕春高票当选为党支部书记。顿时,掌声雷动,群众沸腾了。
面对群众的信任,赵仕春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带领支部成员奔走在田间地头,穿梭于村民之间,察民情,听民声。“由于上了年纪,再加上连续几天苦口婆心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嗓子像是冒烟一样难受。”对于一开始的“苦日子”,赵仕春记忆深刻。面对每天忙到很晚才回家的丈夫,张会德看不下去了,他提出跟老公一起做工作,既当说客又当保镖。
在村道公路硬化包边时,由于工价低,包工头不愿意做,赵仕春发动全村人进行义务出工。他第一个带头,双手都打起了血泡。赵仕春说:“我就想着,虽然自己干不了多少活,但只要站在公路上,多少还能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有问题也能找到人,不会让工作乱了套。”就这样整整5天,赵仕春早上出门,深夜才回家。当妻子看到他只顾工作不顾身体时,心疼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其实,自从担任村支书以来,赵仕春就很少顾得上家里的事,张会德默默地承担了家中一切事务,而看着村子在丈夫的努力下慢慢变好,她也衷心地为丈夫感到自豪。张会德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希望丈夫在外工作受气后,回到家心情还不好,“家就是温暖的港湾,让他放手去做他想做的事。”
从遥远的山村到大都市,儿女是他永远的牵挂
赵仕春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走进白玉村,一眼望过去,有几间很普通的砖瓦房,那是赵仕春30年前建起的。村里人说,他们家原先的房子是全村最差的。
上个世纪70年代,老房子只要遇见下雨天,到处漏水。张会德看着几个子女在雨水中躲来躲去,无奈之下去了乡政府,找到当家的说了家中的难。赵仕春听了,半晌无语,摸遍全身,找出仅有的几十元钱给了妻子,让她回家想办法收拾破旧的房子。
张会德回到家里,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我们以后再也不能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先凑合着过吧。”
面对艰难困苦,张会德像杨胡山岭上的石头一般坚韧地挺了过来。
在赵仕春看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人的行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儿子赵鑫读书十分用功也十分刻苦,有时病了医生让他休息,他仍坚持到学校读书。现在,赵鑫对待工作也是一丝不苟。他说,因为他希望自己像父亲一样,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如今,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安家,隔不了几天,儿子就会给赵仕春通电话,嘘寒问暖。在宣汉生活的女儿女婿们也时常回到村里看望老两口,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大女儿赵群益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参工以来,一直在偏远的老家庆云,服务最基层的老百姓。她时常记得父亲说过的话,一个人无论官大官小,要做好四个字:忠、廉、法、干。忠,就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廉,就是干部清正廉洁,密切鱼水关系;法就是讲究工作方法;干,就是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地干。赵群益清楚地记得父亲退休时还欠下了3万多元的账,最后,还是他们做子女的拿钱出来偿还了。
外孙粟博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放弃豪华的都市生活,以优大生的身份回到了家乡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立志从基层干起,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报效家乡、报效祖国的梦想。“工作往前看,生活往后看”,这是外公对他说的话,也是他的座右铭。
赵仕春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默默地影响着子女们。
美丽祥和的村庄, 他成了村民心中的“大家”
记者采访当天,在村小学新修的塑胶操场上,200多名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着课间操。“这是我们周边几个乡镇最好的村小学”,村民鲁学平说。在赵仕春的努力下,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下,村里重新修建了一所占地2000平方米,全封闭、塑胶运动场的学校,可容纳学生400余名,设施设备齐全。村委还把2013年修建好的村办公室无偿送给学校,解决了学校规范管理的问题。
“每学期,只要学校的老师在全乡举行的考试中获得第一名,他还代表村支两委奖励老师1000元,第二名奖800元。”在赵仕春的重视下,村小学的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全乡前茅。
“那时,村上连买一支笔和本子的钱都没有,赵书记还是在别人那里借了300元钱才把必要的办公用品买回来了。”村民谢崇先对赵仕春刚任村支书的情景记忆犹新。在赵仕春的带领下,村里出台了每月支委会、每月支部会、每季度党群会和财务民主管理制的“三会一制”工作制度。同时,创新实施了“流动党课进农家”行动,由他带队定期不定期深入农家院落,为党员上党课,向群众讲政策。
白玉村地处大山深处,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每到农忙时节,缺劳户苦不堪言,村上的荒田荒地逐年增多。赵仕春组织全村党员干部成立了10支“义务助耕队”,动员31名党员和42个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帮助排忧解难。
从2010年11月到至今,赵仕春先后20余次自费跑成都、重庆联络外出务工人员捐资,无数次到县上协调部门支持,并带头捐款1.2万元。白玉村3个月就筹集公路资金100余万元。仅用半年时间,白玉村第一条全长8.1公里的水泥路竣工。5年多来,赵仕春带领党员群众不懈奋战,共硬化、新建、维修道路30多公里,群众称他“为民书记”。
道路通畅了,群众心顺了,赵仕春乘势而上调整产业结构。如今,全村成片栽植重庆歪嘴李、仙桃一号1100亩,大多开始挂果。解决了大部分农户人畜饮水问题,维修整治了10余处山坪塘和标准化水渠建设。投资了近百万元对两个社进行风貌打造。2014年,投入近40万元在全村安装了光纤数字电视。去年,又重新修建了500余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设有展示厅、会议室、农家书屋、便民服务站、合作医疗站、老年人活动中心,设备一应俱全。
在村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有的打牌,有的喝茶聊天,享受着晚年生活的幸福时光。“每年重阳节,赵书记都会私人自掏500元钱捐给村老年人协会。”村主任谢顺德说。每逢节日,村老年协会的活动室挤满了人,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赵仕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他们忙活了一辈子,我们能做的就是创造好的条件,让大家晚年生活得更顺心一些。”如今,老人们逢人便夸:“我们真有福气,有个好书记,他真是我们心中的‘大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达州发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