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中旬的某一天和妈妈打电话时听说奶奶在上星期上街卖菜的时候被车撞了,当时心里十分震惊,埋怨道怎么不早告诉我。妈妈在电话里说奶奶伤势无大碍,只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休养,腰椎和手臂都有不同程度的骨折,撞人的是电动车,还好那人当场就拨打了医院的电话没有逃走,所以救治的比较及时。听到说奶奶没什么大碍时,我原本悬着的心也就放下了许多。甚至可以说还有一点小小的开心,因为我觉得奶奶终于可以有一段时间来休息了,不用每天都忙碌在田间和菜园里,一刻都不停息。家里人怎么劝说都没用。小时候和奶奶一块睡,她也很喜欢和我说一些她们当时生活的艰苦往事,然后又感慨现在的人生活真是好。
奶奶1949年出生,6岁的时候便要去放牛、拾牛粪、去踩水灌溉、吃的饭菜也是没油水的,当时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家里穷,中午带去学校吃的是用米糠做的没油水的饼,就着一点咸菜吃。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所以现如今也不识字。
20岁的时候嫁给我爷爷,来到现在生活的村庄,在爷爷与他的兄弟分家后她便开始了种菜,以赚钱养生活,种菜也是她自己慢慢的摸索才越来越像样的。之前整个村庄只有种田的,她是第一个种菜的,所以也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后来看到种菜能得到现金,即卖菜后能立马看到钱,同时也活动了自己的身体,所以一直坚持了下来。刚开始种菜时也就是自己吃,后来由于肥料的使用、以及种菜面积的扩大等都使得自己能越来越收获到多余的菜以拿到集市上去卖。大部分菜园都是自己开荒的,用锹翻土,而这些地以前原本都是草地。现在有6、7块菜园,都在活动,用奶奶的话讲,那就是能种一些是一些。奶奶认为养猪、牛都是很累的活,但要吃饭就必须要种田,牛又是耕田的必须物,所以那时基本家家户户都养牛。但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机械化程度地提高,使得牛的需求减少,养殖数量也越来越少,并最终在我们村庄那块不见踪迹。
奶奶40多岁开始卖菜,55岁的时候用板车搬运蔬菜,以前都是用篮子、扁担等工具。以前还贩卖过红花草籽,一角一斤,甚至担去过丰城(两地之间的距离有50、60公里)。所以我一直觉得奶奶的日子过得十分的苦。就算是到现在生活稍微好一些了,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的时候,她还是依旧天天忙,晚上9点半睡觉早上4点起床,她自己说这样的日子她从来不觉得时间过得慢,甚至还巴不得时间不要走,并且她对自己十分的苛刻,从来都舍不得多花一分钱,衣服也都是很少买新的,甚至每年姑姑给她买的新衣服她都是放着还说自己现在穿的没破不用穿新的。整天就是一心扎在菜园和田间,甚至可以忘记吃饭,一直要我们到处大声喊她找她,她才回来吃饭。冬天的时候由于过度的劳动以及天气的寒冷,她的手总是会冻出口子,看的真让人心疼。
这一次事故使得奶奶只能卧床养病,我觉得其实是间接给了奶奶一次休息的机会,原本以为她应该会安心躺在船上养病的,但过年回家真正见到奶奶时,却发现和我想的有些差别。
虽然我回到家时奶奶依旧是十分开心的喊我的名字,但是很明显随后在她的眼神中能看出失落和不开心的情绪。我有些奇怪,便问她,她摇摇头,没和我说原因。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奶奶聊天,发觉她似乎比以前更有聊天的欲望,一直和我说话,也可能是平时家里家务比较多,大家比较忙,并不能经常陪老人说话的缘故吧。但后来我发觉老人家的话题越来越多的扯上了钱的问题,无论是什么,她总是要扯到钱的问题,并且经常容易说着说着就自己哽咽起来,我开始觉得不对劲了,反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随后我也经常听到妈妈向爸爸抱怨说奶奶动不动就说些什么拿瓶药给我吃的话,给她炖的汤也各种说不吃,这时候爸爸总是会去和奶奶说让她不要想太多,性子不要急,慢慢养。
我猜测奶奶是不是因为觉得自己没给家里带来收入,相反全是支出而愧疚,因而在聊天时总是不自觉的转到钱这方面,毕竟老人家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在用钱上对自己苛刻的人,并且还想着不应该给家里带来麻烦而想寻死。
我们村子比较小,是一个具有宗族性质的村庄,只有52户人家,全村人以罗姓为主,夹杂着两三户其他姓氏。和大多数的村庄一样,我们村也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不过目前趋势并不是十分明显,因为宗族性比较强,老一辈儿们对生儿的欲望还比较强,且强调多子多福,所以现如今村庄的老人多半是和留在农村的儿子一起过,一般来说每家都会有一个儿子留在农村,因为我们村土地资源还算比较充足,有田地300亩,一人可以分得一亩4分地,再加上平时打些零工,搞些副业,农村开支小,也能过日子。并且这么多年来从来没听说过有老人是自杀而死的。在我印象中,去世的老人里三例是因为年纪太大自然死亡,一例是车祸意外身亡,还有一例是在河边洗衣突然发病溺水身亡。村里人对老人还是十分尊敬的,家有高龄老人还会被看成是有福气,平时村子做酒席时对老人都有特别优待,如家里有老人的话就可以多出一个人去参加酒席,分发东西的时候也会给有老人的家庭多发一份。对于不孝顺的人,虽然现在不会直接上门对其指责,但由于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各小范围之间的讨论还是存在的,比较亲的人家也会上门对其进行劝说。所以奶奶说自己想自杀的话会引起爸妈的反感我也是能理解的,况且爸妈一向认为奶奶一生操劳辛苦,现在自己照顾她也是应该的。
在服侍奶奶这件事上,我还是很佩服自己的母亲的。奶奶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她给奶奶洗漱穿衣,最开始还要喂饭时也是她给老人家喂,为了老人家腰椎能快好,各种补汤换着来,虽说有的时候也会向我爸发一些牢骚,但该做的事情却是一件都没落下。我奶奶也一直在我面前夸我妈妈人好。为了理解奶奶自杀念头的由来,我开始有意识的观察老人的举动。结果发现老人家经常自己一个人偷偷的抹眼泪,而且常常是话说着说着眼泪就流出来了,说实话以前我还真没怎么见过奶奶流眼泪。于是我便问她原因。
老人自己说本来自己是不容易掉眼泪的人,但这回出事让自己动不动就会流眼泪,要是没出这回事的话自己可以在家种菜另外的时间打打零工,挖挖荸荠一天也能挣个50多块钱,现在自己就只能白白地躺在床上花钱,就感觉自己特别惭愧,怎么能天天睡在这里呢,而且还担心自己的腰椎好不了的话以后也不可能让自己的儿媳儿子一直照顾自己,毕竟他们还有自己的子女要养,想到自己不能帮忙就十分的不舒服。本来自己以前在家是天天忙,从来不觉得时间过得慢,甚至还巴不得时间不要走,现在就是天天看时间,巴不得时间快点过,自己是数着过日子。并且自己右手又骨折,胳膊不能动,穿衣服都成问题,简直可以说是不能自理,所以自己尤为担心会拖累家庭。生活不能自理,时时都需要别人的照顾,你说我怎么会不惭愧呢?以前穿袜子都需要儿媳帮忙,现在我自己想到了办法可以自己一个人在床上穿好,也算是减轻了一些他们的负担。但如今自己都已经休养快到3个月了,还是感觉没什么大的起色,自己很心急。
在我看来,奶奶已经为这个家做了很多的贡献了,毕竟60多岁的人还在不停的劳动,在我叔叔婶婶忙的带不了孩子的时候,还得去城里帮他们带孩子,可以说她基本没怎么为自己出过力,花过钱,一切都是在为这个家做事。过年期间的聊天,她自己说自己每年的花费就是60元,主要也就是剪剪头发,买一些必须的衣物。当然她这个说的比较极端了,但确实是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她对自己的苛刻。奶奶对家庭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妈妈时常对我说奶奶给家里帮了很大的忙,很感谢她。在这样的背景下,奶奶还会生出自杀的念头,就像我之前所猜想的更多的是属于利他型的自杀。奶奶希望通过自己的自杀来减轻家庭的负担,这种想法可能是大多数老人在自己身体无法自理从而给家庭带来不便或者说负担时很常见的一种想法,但是联想上学期间所得到的一些知识以及简单的查阅资料便能发现不同地域之间实际自杀率之间存在差距,说明存在影响自杀真正执行的因素。
在我看来可能更多地要归于文化和村庄结构的巨大力量,在我们村这一块,老人地位还比较高,村子里对孝顺也比较在乎。老人家相互之间会互相走动串门,听说我奶奶受伤,很多老人也来我家和我奶奶聊天或是表达安慰。每当聊天过程中我奶奶流露出想喝药的念头时,那些老人都会及时打断我奶奶的这个想法,说她真是糊涂,有人照顾就应该好好养病,不要净说些不吉利的话。父母也会对老人的这种想法进行斥责。而相比一些结构性力量比较分散的地方,老人之间互相认同自杀,子女对父母的自杀行为不进行干预的情况来说,地方文化和村庄舆论等对抑制老人将自杀意愿转化为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如今奶奶的身体也在逐渐好转,还能自己下床走动了,虽然还不能走太久,但已经好很多了,虽然依旧会觉得自己拖了家庭的后腿而伤心,但想吃药的话基本没有再说了,自己也在努力配合着恢复健康。其实很多时候老人对自己帮不上忙都会有自责心理,但如果她所处的环境对她是一种鼓励的态度,那么老人家的想法是可以被改变的,从一种消极转变为积极的态度。这也是文化和村庄结构的巨大力量,当然家庭对老人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本科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新乡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