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共四川省达州市委、达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共达州市委宣传部、中国摄影报社承办的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入选2015年度中国摄影界十大新闻。(《达州日报》2月29日)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一次地方摄影展能跻身全国摄影界“十大新闻”,这本身就是一大“新闻”。仅从新闻报道的文字层面来看,我们无法品评作品的水准;更重要的是,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展现的是关乎中国民族整体情怀的“中国式乡愁”,而成为社会公共话题。
乡愁不只是记忆中的老屋,村头的枯井,山脚的溪流,不只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瓦屋,它更是老祖宗骨子里流淌的血脉,是祖辈父辈传承的人生信条,是流传千年的文明乡风,这是一种最让人牵肠挂肚,回味无穷的乡音乡情。聚焦“乡土中国”,首先就是要把这种土生土长的乡愁记录和铭刻,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回忆,让那些城里人记住乡下,让乡里人感染城里。这是一种彼此的心灵依偎,一种本土的心灵鸡汤。
“乡土中国”聚焦的是乡村自然景象和风土人情,折射和反映的却是当今农村现状。翻飞的犁铧,佝偻的背景,孤独的孩子,这都是当下不少农村的一道特殊“风景”,折射的是另一种“乡愁”。“三农”问题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的时候,它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聚焦“乡土中国”,我们不能只是欣赏艺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同样,艺术美不美,还要看群众“累不累”。自然风光再漂亮,社会贫困依旧,恐怕会“大煞风景”。“乡土中国”多一些乡愁,就是要更多的聚焦民生,更多的关注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与其说这是对“乡愁”的深刻诠释和外延拓展,不如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的更新要求。记忆里的乡愁是山清水秀,是牛羊欢歌,是一幅绝美的自然画。特别是对城里人而言,梦里依稀故乡美,万水千山总是情。情感的回归,乡愁的思念,是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同时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乡村田园”应运而生,“农家乐”雨后春笋,自然回归方兴未艾,这是“乡愁”越来越丰富的载体,是“乡土中国”的希望萌发。这“乡愁”的背后,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归宿,更是农村转型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又一条路子在延伸。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江苏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