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则有关小镇的报道引起笔者的关注与思考。
一则是浙江去年启动了特色小镇建设。截至去年11月,首批37个特色小镇已集聚企业3300多家,引进1.3万多名人才,完成投资480亿元;另一则是“小镇”成电影票房增长新亮点。数据显示,2016年春节档三四线城市渠道下沉趋势显著,四线及以下城市票房增幅达104.97%,较去年同期增长5.68%,三线城市较去年同期增长65.8%。
这二则新闻联系起来看,揭示了一个道理:“小镇”是经济的增长点,也是消费的新热点。
我们所说的小镇,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镇。浙江建设的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既为现代创业群体提供了个性化的创业需求供给,也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了有效的需求供给。而三四线城市包括广大县级城市在内的青年观影群体,如今业已成为一个文化消费群体,逐渐受到重视。被业界誉为“小镇青年”的出现,导致了一套完全不同于一线市场的调研宣传模式——催生地级营销、小镇路演。
二则“小镇”新闻促发对城镇化思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然而,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大中城市的建设。当大项目、大资金投放在城市里,也就把优质资源过多向城市集聚,造成新的城乡鸿沟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外延随着环城道路环环拓展而不断扩大,这种摊大饼式的扩张,还导致了文化传承断裂、违规建设问题突出、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加重。转向特色小镇建设,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回归。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在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中找到平衡,同时在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中实现平衡。
有产业聚集才有人的聚集,“小镇”未必就小,关键在打造适合特色生长的土壤。浙江明确要求入围的小镇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不求大而全,只求特而强。一个规划只有3.5平方公里云栖小镇,2015年实现涉云产值近30亿元,也许你觉得只是一个特例。可是,浙江在未来3年里,规划重点培育100个特色小镇。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抓手,同步解决发展空间和经济转型问题,同时改善社会结构和人居环境,为中国的城镇化提供一个独特的样本,足以让人心生感佩。同样,中国电影市场潜力无限,当近两年来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崛起之时,业界已在布局四五线城市市场培育,随着观众年龄、地域以及观影频次进一步地拓展和释放,中国电影还会创造更多的奇迹。
上世纪70年代有一本畅销书《小的是美好的》,是一本将人放在重要位置的经济学论述,一本直指心灵、抱持希望,并对未来彻悟的书。经济学家跳出经济学的框架,站在哲学高度思考问题,提出小的是美好的哲学蕴涵。当我们能够从二则有关小镇报道中得到启示,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多地从人的核心出发去规划、布局、缔造各具特色的小镇时,我们同样有理由得出:小镇是美好的。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福建日报2016-03-0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