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城市大哥是如何把乡村小弟带坏的?

[ 作者:青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9 录入:12 ]

2月14日,大年初七,也是西方的情人节,这一天我还呆在老家村里。立春过后的南方乡村,田野里随处可见菜花,没有玫瑰。

情人,向来离农村很远。在这里,能拿在台面上说事的情人关系叫做“对象”,扯了证的关系被叫作“谁家男人”或“谁家女人”。台面之下的情感关系则有着各种不好听的说法,这正好是乡村爱情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所以,2月14日对于老家的农村来说,就只能仅仅是大年初七。

城里的情人节气氛是通过微信蔓延到农村的,朋友圈里的玫瑰相比于乡间菜地里的菜花,虚幻而夺目,1朵、9朵、99朵、999朵、9999朵……,数目各异,满屏的爱情。

那一天,朋友圈里流传甚广的一篇文章显然与情人节的气氛格格不入。这篇名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经财经杂志微信大号发布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唏嘘之声一浪高过一浪。

村里的4G信号时有时无,很不稳定,回村之后很少阅读长文,不过这篇文章我还是看了。说实话,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乡村恶习,我是存在一些感触和共鸣的。不过问题的严重性已然超出了我的想象,触目惊心,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读后感应该是最为准确的。

作者笔下的村落,是一个极为微观的乡村镜像,鲜活而具体,字里行间充斥着叹息和愤怒,至少我感受到了这种情绪。“故乡的沦陷”,这是一个最近几年兴起的话题,一批离开原乡的知识分子重回故乡之后,用批判的视角重新审视那片最为熟悉的土地,这可能是一种情结。离乡的人变了,而故乡一成不变,这是一种愁;离乡的人变了,故乡也变了,变得面目全非,完全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这是另一种愁。

从这一层面来说,故乡其实更像是自己的孩子,他原地踏步地一成不变,你着急,他变化太大,并染上了恶习,你更急。

在我看来,《春节纪事》这篇文章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应该是缘于它的每一个微观细节的背后都有着宏观社会问题的影子,比如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攀比成风的面子问题,赌博投机社会风气问题,等等。也就是说,东北某村落某个人的境遇,不过是某一个社会问题的缩影。

哥是城,弟是村,大哥是如何把小弟带坏的?


然而更具戏剧化的是,这篇文章经过十多天的传播蔓延之后,昨天竟然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

2月25日,微信公号新华视点发布文章《农妇组团“约炮”?村民:“我们快委屈死了!”》,该文一经发布,同样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以新华社记者实地走访的形式,通过村民之口,完完全全地驳斥了《春节纪事》当中所揭露的问题。

一句话,《春节纪事》所纪之事子虚乌有,纯属杜撰。新华视点的文章自昨日起,便在互联网上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在自媒体上也被瞬间刷了屏。

孰是孰非?莫衷一是。信新华,还是信财经,立刻变成了一个问题。

信任,向来跟时间有关,是一个由时间积累而成的结果,媒体的公信力也是如此。然而微妙的是,媒体也是分阵营的,有的媒体“姓党”,跟党一条心,整天如胶似漆地腻味着,天天2月14日。而有些媒体的想法却相反,心想若是所有媒体都跟党军民鱼水一家亲了,谁来履行舆论监督之职呢?

从这两篇完全相反的文章来看,各方态度自然很是明晰。如果财经一文属实,我们一向标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就会大打折扣,以一个乡村为缩影的社会风气沦落至此,实有乱象之感。子不教,父之过,民之失德,关乎政。政怒,谓之抹黑,新华洗地,一切顺理成章。

所以说,这个问题不是可以拿来讨论的,和谐社会的脸面神圣不可侵犯,扇她的耳光,保准你手疼。想知道真相,你是不是真傻啊?

干脆抛开孰是孰非,在这里不成体系地替农村说几句公道话。

前面已经提到,《春节纪事》虽让我触目惊心,但还是有些共鸣之处的。我作为一个离开故乡之人,尽管没有“故乡沦陷”的宏大情绪,却感受过她沾染的各类恶习。不过这一切从归责角度来说,却并非农村之过。

很多年之前,我们总是将农村看作是一片“净土”,也是归隐的终极目的地。农村是一个受自然法则支配较强之地,在民法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公序良俗”其实大多发端于乡村民风、民俗,就是到了现在,民法当中“相邻权”的法律效力可能还远低于村民心中屋前屋后的约定俗成,我们把这些东西称之为“良俗”,赞誉自然极高。

农村自有的秩序,是一种看似无序之下的秩序。在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乡土中国》之中,这种秩序其实受到生育和婚姻所编织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巨大影响,它能够以最初始的方式来维持一种“礼治秩序”。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秩序的根基极为顽固,受外界的影响甚微。打个比方说,在乡村,孝与不孝这个问题,不是靠法律,而是靠大拇指和唾沫。

哥是城,弟是村,大哥是如何把小弟带坏的?


刚才说的是农村的本原,再来说变化。也就是说,农民的变化为什么这么大,而且变得有些不尽如人意。

从政策层面来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算是给了农村一个突如其来的“高潮”,而接下来便是一个漫长而乏味的“炮后烟”阶段。这就像给农村扔出一根带着些许鲜肉的骨头,慢慢啃吧。事实上,从这几十年的政策来看,基本都是向城市倾斜的,我们遗忘了农村,甚至以牺牲农村为代价,换取了城市的飞速发展。

在二十多年前,我还在农村,那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岁月如何的变迁,村里每一年的变化都微乎其微。那时政治课本里还在大讲特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讲温饱,值得庆幸的是,政治考试题目里已经有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问题。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价格剪刀差的问题已经体现了农民需求的升级,粮食是食品,也是商品,解决了肚子,就得解决手上的闲钱问题,农民手中有粮,心里也开始慌了。因为没钱。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其实农民嘴里啃得那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骨头已经越来越没有滋味了。家用电器需要钱,娶媳妇需要钱,盖房子需要钱……

在这个时候,城市和城市工业拍了拍自己鼓鼓囊囊的钱包,向农民招了招手。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吧,每年春节之时,返乡打工妹花花绿绿的衣服能把镇里的集市变得花花绿绿。随之而来的大学招生逐年扩招,使得城市向农村敞开了另一条通道。而年轻阶层的纷纷离村,给农村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变化。接受了城市思维的年轻人,其思想价值观也随之变得多元,一年一度的“春节还乡团”潜移默化地与农村传统价值观交互博弈着。

再来看看农村留守者的精神生活。

一方面,他们要在无形中接受“还乡团”的洗脑,从这些人的口中,他们一知半解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从细节上来讲,他们知道自己女儿工厂的老板开什么车,有几个老婆,一次便在澳门输了多少钱。接下来他们会精密地计算女儿在工厂打工一个月的薪水能买多少斤粮食,多少肉。算计过后便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心有不平。

以上只是“线下交互”的一个场景。

另一方面是线上光影交互。孤独的农村留守者为了制造热闹氛围,总是会时刻开着电视,一边干着家务一边了解主席和总理去了哪里,获取“国泰民安”的讯息。晚餐过后,他们要么回到数十年前的抗日战场,接受战火的洗礼,要么回到数百年前的皇帝后宫,接受宫斗的熏陶,要么就来到与自己时光平行的城市,看婆婆与媳妇斗,媳妇与小姑斗,或者是两亲家之间的水火不容之争。他们热衷于法制类节目,看别人如何被坑蒙拐骗,感同身受般刺激;他们也爱看道德观察,最终却发现道德观察里所发生的事情全部都是不道德的。

哥是城,弟是村,大哥是如何把小弟带坏的?


大灾大难的时候,他们抹着眼泪看直播,为了同胞,也为了人性的善良。

没过多久,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丧事办成了喜事,看着那一排排崭新的楼房,看着赈灾晚会上高额的捐款数字,他们不抹眼泪了,心里却想:俺们这里咋不地震呢?

他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政府花钱摆平了所有的事情,于是对金钱的认识日新月异地改变着。

村里有孩子考上了大学,换作好多年前,他们会放着鞭炮送到村口,而现在不送了,他们宁愿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嚼舌头:考上大学有啥用,现在又不包分配,听说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还不如厂里打工的呢。

总之,他们聊得话题很多,一个下午就能对村里在外工作人员的收入情况进行摸底,并编制出富豪排行榜。而谁家孩子的汽车贵,谁家孩子的房子宽,这些都属于子榜单。另外,他们还会谈论谁家的女儿嫁得好,因为嫁了个老板,要是换作以前,他们认为嫁给教师就非常好。同理,他们还会谈论谁家的儿子娶得好,因为老丈人是个老板。

你们也许绝对想象不到,老板,这个称谓,在村里远比在城里吃香。因为他是钱的化身。很多事情聊着聊着就会聊到钱的问题上去。谁家在村里新砌了三层小楼,他们会说,现在可好了,儿媳妇好讨了。至于这家的公子有什么优点,什么品行,什么身高,则一律不在讨了范畴之中。小楼建了这么高,一定是有钱了,有钱了,媳妇自然就好娶了。

钱,是如此的霸道,那大拇指应该怎么竖,唾沫该如何吐?要不要看钱的眼色行事呢?

碎碎叨叨地扯这么多,其实就想问一个问题:村里人的观念是被谁带坏的呢?

他们就在那里,就在村里,有的县城都难得去一次,而他们的观念却诡异地与这个被称之为时代的怪物接轨了。

你们说这是为什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唐伯虎点高香”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