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微信等网络媒体热传着一些“回乡见闻”、“返乡笔记”,似乎总有一种忧虑在心头:村里人气越来越淡,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文化娱乐活动相对贫乏,传统风俗被逐渐淡忘,打牌、赌博等不良风气抬头,请客送礼负担沉重……不可否认,这些感性的印象,的确道出了乡村中部分真实现状,但绝对不是全部的真相。
春节归来话乡愁,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视角审视,自然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身处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对“返乡体”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乡愁的‘痛点’,正是我们的着力点。”是村官群体发出的主流心声。
《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是今年围观农村的一片热文,讲述了湖北某乡村一个家庭的落魄境遇,细数了代际贫穷、留守儿童等问题。湖北十堰村官翁新强告诉记者,那篇文章他看了,一个家庭的遭遇不能放大为整个农村的缺陷。“与其抱怨,不如起而行之。”翁新强说,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了,村里返乡待工的农民增加了,这就得想办法,让他们有事可干,有钱可赚。当地的特色产业五味子种植项目就是由翁新强牵头操办的,“这两天天气很好,我要抓紧时间跟他们传授种植技术,让村民在家门口多挣一点钱。农村虽然面临挑战,但也有很多机遇啊。解决困难,就会收获希望。”
和翁新强一样,不少村官朋友对“返乡记”的内容表现得很理性,既不是任由悲观情绪摆弄,也不忽视问题、自我麻痹。浙江省磐安县村官牛森坦言,网上说现在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回乡村,这是事实,所以他们村特别重视外出青年的“智力反哺”。“今年我们村委会照例举行了春节团拜会,邀请那些在外面发展得比较好的年轻人给家乡的发展出主意。”牛森告诉记者,网上热议的空心村、乡风乡俗凋零、环境污染等问题对他的工作有很大启发。“我们村正规划发展乡村旅游,我前阵子跑山顶去拍了几幅村庄全貌俯视图,到时候可作为规划的第一手资料。”牛森接着举例,针对乡风乡俗的衰落,他们将着力打造文化特色示范村,留住乡村的精气神,挽救乡村传统文化。牛森说,他新年第一天上班就在村庄做清洁工作。“我们一路查看、一路清理垃圾,有村民称呼我们是‘垃圾干部’。”说到这里,他笑了笑,“基层干部其实很努力,拆危房、捡垃圾都是亲力亲为。”
“网上的那些描述,似乎都把村官的努力抹杀掉了,你不觉得委屈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云南昭通村官彭斐做出了这样回复:“基层干部确实不容易,尽管我们无法左右别人的评价,但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工作中的差距。”年前,彭斐和村干部一起把一位独居的流浪汉接回了村。流浪汉原先住的是个危房,村委会花了不少精力将其改造好了。彭斐说,对此村民们反响很不错,说我们做了件温暖人心的事情。
当乡愁的痛点在网上传播的同时,大学生村官们觉得比描述这些表象更为重要的,是努力为农村做些什么。也许,这才是新农村的希望所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大学生村官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