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乡土的被遗弃是文明之耻

[ 作者:卢雪松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4 录入:吴玲香 ]

新年期间,两个热贴将人们的视线拽到了中国的农村。一个讲的是上海姑娘随男友回江西老家,被那里的困窘吓到落荒而逃的故事;另一个是《财经》记者回东北农村老家过年,以零度情感记录下的故乡的三五琐事,人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贫瘠、毫无风化伦理可言的乡村。虽然前一贴的真实性最近遭到质疑,但是事件即使不实,反映的问题却非此地即彼地的在中国的农村大量存在着。

这两个贴子挑起了一个话头,就是多年前冉云飞先生的那句话: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对,它们只是挑起了话头,因为这样的局面已经呈现在那里很多年,人们早就看到了,但在现实生活名与利的催迫下,无暇去提及。

十多年前,一位朋友曾伤心的跟我说:家乡完了。不仅童年时的青山秀水现在被污损的不象样子,人心也都坏了。他跟我说:你信吗?一对父母,女儿在城市里做护士,他们会被很多家庭嘲笑的,因为那些家的女儿在城市里做小姐!他们都跟那对父母说:你们的女儿没有出息!

现实中人性的卑劣可以远比小说更加残酷与不堪。我听过夫妻靠卖亲生孩子发家的新闻,而我朋友家乡的那些夫妻,他们拿女儿的身体与尊严去赚钱,我看不出这和卖孩子有什么区别?卖孩子还算是个案,在朋友的家乡,用女儿作生意却是普遍现象;不仅普遍,还会成为父母对外炫耀的资本!这真的让我难以相信。这样的一个乡村已经超出我能够想像的伦理底线。

《财经》记者的东北老家也是一样让人不忍去想像。那些高寿的老人,他们还活着好像就是为了承受儿子儿媳肆意的羞辱。老话说:家有老,是个宝。老人是一个家的核心,老人在,家不散;老人尊,家有主。一个把老不死的诅咒挂在嘴上的人,我确信他/她的家过不好,他/她的心境也好不了。

破败凋敝是不能准确描述中国很多农村的现状的,因为那里不仅仅是贫穷,沦陷这个词更到位一些,它包含有沦丧塌陷之义,更有被攻克被征服的内涵。贫穷不可怕,勤劳肯干是可以由贫转富的,可怕的是人心坏了,再想革除弊习重兴教化却难之又难。

网上一篇阅读量超过44万的文章《乡村凋零从何时开始》认为:中国乡村社会至少从清末开始便有破败之势,而这破败即指:传统乡村秩序的崩溃与精神生活的荒漠化。这话是没错的,清末民初提兴东北农村风貌的有一个重要人物:王凤仪,看王凤仪一生的行迹,可以发现至少那个时候的东北农村已经频发各种利益纷争和蛮鲁无礼、不贤不孝的事情,不过还远不如今天这么没有底线。

民国时代,传统渐呈暮去之势,战乱频发打破既有平衡,现代思潮林林总总一股脑激进推出,人心之飘摇动荡可想而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乡村,是这个国家的主体和根基。稳固乡村,在大变革的时代为广大乡土寻找适时的精神秩序,曾是上世纪前半叶很多知识分子、善士乡绅、有识之士热心关注的问题。他们将其做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投身其中,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努力探索积极健康的乡村建设之路。

很多探索今天看来都是珍贵的经验,它们有的更现代,有的趋于保守,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是以平民为本的,以民生与民间情怀为本的,以提振农民自心的仁善与自尊、唤起他们的希望和创造力为旨归的。这些探索者,他们是领军人物,他们是教化者,同时他们更是无私的奉献者,他们的个人品格与风范深刻的影响着一方民风,人们真切领受其益,并将其视为精神的标杆和榜样。如果这些探索能够持续进行下去,很可能在中国会出现一种样态丰富而又各有其独到之处的多彩的乡村格局。

然而这些实践和探索都在一场内战之后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全国统一贯彻下来的以人类解放为名的大试验。半个多世纪的试验被定性为成功的,虽然经过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弯路。但实际上,所谓的成功即是其主导思想逐渐退出与淡化的过程,而那些弯路才是其思想制造出的实际成果。这些弯路究竟是指什么呢?单就农村来说,几千万农村人口的消逝,弯路这个词能不能负担得起?农村生态的摧毁性破坏,弯路这个词能不能负担得起?农村基层的严重腐败,弯路一词能不能负担得起?农村文化与教育的严重退化、农村的道德沦丧弯路一词能不能负担得起?很多弯路到今天是不是仍然在继续?

名目千种万种,实践却一个比一个荒谬。不同的阶段,农民们在经受最粗暴的思想改造的同时,经受极严重的榨取。被经济上、文化上和制度上制造出的不平等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渐渐习惯和接受了自己地位的卑微。半个多世纪来,农村被破坏掉既有的传统价值与伦理,新的主义除了搞各种大型运动以外根本无法对应人的正常生活,再加上包括教育在内方方面面对农村的榨取和歧视,以及农村政治生态的败坏,是造成当下中国农村严峻现状的直接原因。

想翻身吗?出路有二条,一是逃离,带着屈辱、嫌弃甚至怨恨逃离;二是当村官当乡长,称王一方,鱼肉乡邻。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乡村将越来越贫瘠与愚昧,外逃人口将带着贫瘠与愚昧的印记流入城市,很多农村人口只是在城市中继续着他们卑贱的命运。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整个社会都在为自己对农村造下的业债埋单!

人们厌弃土地,厌弃乡村,整个社会都在对农村表达着不屑和鄙夷,这是一种多么可耻的价值观!人类靠土地而生,垃圾交给土地去包容,当土地被糟蹋得不成样子,穿着西装革履的高贵的人跻身在柏油路和大厦里懒得再踏上土地半步。人们这样对待着土地,也用同样的心态对待着农村与农民,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文明吗?这只是低级的人性——势利而已。尤其是顶层设计,如果依然是种急功近利的思维,而没有对于农村与农民衣食父母般的爱与感恩,那么这个国家对于农村犯下的错误甚至罪业将无法得到救赎。

不知怎的,脑子里忽然反应出80年代一个电影的名字《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那是一部动人的电影,也是一部有承担的电影,影评说这部电影真实的展现了文革”“在经济、生活、精神上给一个偏僻的山村带来的严重灾难。今天如果再看这部电影,我们要问:到现在还有多少农村还依然如电影中那个角落?他们被遗忘了,不仅仅是被爱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卢雪松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