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留住回得去的乡愁

[ 作者:甘武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3 录入:12 ]

正月初一,按照习俗我回乡下给本家人拜年。如果不是跟父亲一起,我真的不知道有哪些长辈还生活在老家,不知道哪些玩伴的屋子里还住着人,不知道哪条曾经熟悉的乡间小路还走得过去。

我给70多岁的二伯父拜年。他家的平房已破得不成样子,屋顶四处都是漏雨后留下的痕迹,各式各样的农具早已残破锈蚀……如果不是二伯妈坚持住在乡下,而是去县城跟儿子生活在一起,这屋子早就不能住人了。如果不是类似的老人们坚持留守,空无一人的“空心村”将会更多。

站在二伯父门前的道场上,我记忆中的绿油油的小麦、金灿灿的油菜花看不到了,见到的都是机械收割水稻后留下的禾茬,很突兀地立在田野中。那些机械在田间走过留下的深深的印迹,更是刺痛着我们的心。父亲说如今大都用机械种田了。难怪我在村里转了几圈,竟很少发现有耕牛!

我曾经的故乡在哪里呢?那些沿着泥瓦飘散的炊烟、十八弯向家门口的山路、妈妈手里的糯米团、后院那棵总不结果的板栗树、春节时那美丽的划龙船……那些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景象在哪里了?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然而,那些如我一样背井离乡在异地打拼的人,回到故乡后竟然找不到她的模样了!

“空心村”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词儿,指的是那些青壮年都出外进城打工,家里只剩下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村庄。在这样的村庄里,田地大多荒芜,少有人耕种;旧房子无人居住,大都破烂不堪;老年人在集镇或中心村里居住,每天喝酒打牌无所事事,更别说逢年过节时的玩龙灯、划龙船、团年饭与守岁了。曾经的社会伦理难寻了,传统文化难以见到了,那种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纯朴乡情、亲情越来越感受不到了。

于是,当异地打拼的我们回到故乡的时候,却成了一名“外乡人”。我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故乡的景象、故乡的人物已远非记忆中的模样,变得看不清认不明了,故乡与异地打拼的人之间彼此陌生。故乡,把我们当成了他乡的城市人;他乡,却把我们当成了异乡人。

在故乡与他乡之间,我们常常迷失方向,找不到归属感与幸福感。没有了值得回去的乡愁,“从哪里来”、“往何处去”便都身不由己,成了我们无法抹去的痛感,难以驱遣。

“空心村”是人类走向工业化、城市化绕不过去的必经阶段。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之手,面对许许多多家族不可避免的解体与重构的考验,面对故乡里正在发生的变化,我们是否应该做点什么呢?即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同步推进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重建乡土文化,为全体中国人留住“精神老家”,留住回得去的乡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佛山日报2016年02月22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